但马铮没有睡,趁着夜深人静,他在思考这支部队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他是开了挂的穿越党,知道这场战争将要持续足足14年,而在头前的6年间,也就是1937年中日全面爆发战争之前,他们需要独自对抗日军的进攻。
而这注定是一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作战且发展壮大,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腔热血,同样需要过人的智慧。
历史上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抗日部队,先有三十万义勇军,后有遍布整个东北地区的抗联部队。
但是最终这些部队全都失败了,义勇军被日军消灭的消灭,收编的收编,而抗联最终则是主力被歼灭,剩余的部队则是退入苏联境内,直到45年之后才随同苏军反攻东北。难道这些抗日部队都不够英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东北抗战的14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和团体,国军方面有马占山、李杜、冯占海、赵毅等人,抗联方面则是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就连绿林道上也涌现出了高振鹏、邓铁梅、王显庭等人。
他们都是铮铮铁骨,国家危急关头,这些抗日英雄拒绝日军高官厚禄诱降,全凭一腔热血而自发走向战场,实为中华民族之光荣。
他们的壮举,不但牵制了关东军图谋热河、华北达1年之久,而且用鲜血为日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联军坚持东北抗战14年提供了经验教训。
他们失败了,但问心无愧。
但失败终究是失败,马铮不想步他们的后尘,铁血团也不能昙花一现。然而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以区区不到两千人的部队如何在日伪军十几万大军的围剿征讨下发展壮大,这确实让马铮犯愁了。
突然马铮想到了八路军在关内的作战经验,同样是敌强我弱,同样是在孤立无援的敌后作战,八路军却能混的如鱼得水,最终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将所部四万五千人的作战部队发展成为了一百三十多万正规部队,并具备了和国民政府争夺天下的本钱。
马铮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但是他却有杀敌报国,为民族雪耻的理想,而这都需要大量的精锐部的支持。
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敌后生存发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他们作战机动灵活,很少和精锐日军死磕,甚至于在百团大战之前,他们就没有和日军师团、旅团甚至于联队一级的野战部队死磕过,以至于国军方面一直在吐槽八路军游而不击。但实际情况不是八路军不打,而是打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他们在敌后主要是针对日伪据点以及日军的运输队猛揍,比如说平型关大捷,打的就是第五师团的运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