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活着的时候,皇权与相权,天子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中,天子皇权皆是一直处于上风的。
但是等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期,也就是三杨辅政后,内阁的权力便渐渐上升了,这个时候内阁的权力便已经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议政之权了。
虽然内阁的权力在“大明战神朱祁镇”的执政末期,有过反复升降。
但是等到大明成化朝、弘治朝后,内阁制度之中的内阁诸臣,虽无丞相之名,但是渐渐却有了丞相之实。
内阁更是渐渐成为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治团体代表!
而到大明嘉靖朝后,内阁的权力更是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
后再经过隆庆朝的发展,一直到大明万历朝的早期。
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朝廷运转的权力中枢后,内阁的权力更是真正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
在大明万历年间,朝廷六部呈递上来的国事政务奏疏,依然由天子大致阅览知晓后,便下发到内阁,然后由内阁诸臣商议、拟好这些国事政务奏疏的处理建议后,便再呈递给天子决断。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例行的政务处理流程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万历年间早期,当时的天子朱翊钧还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
而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则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
张居正作为帝师,想要影响当时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决策,并不困难。
其次,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批红”,又或者说决策权是在司礼监冯保的指导下完成的。
但司礼监冯保,却又和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张居正只需要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然后写成奏章,然后再由自己“票拟”赞同,接着呈递至天子决断。
后一方面自己暗中影响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想法,另一方面司礼监冯保也同样暗中引导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决策。
如此一来,张居正想要得到当时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意批红,几乎没有任何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