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武将不缺,保佑抽个文臣出来!

艳若春华,丽若朝霞。

整个人却有些高贵清冷,自带一股专属于一国之母的雍容华贵之气。

看着这样的何太后,董天脑海中不禁回想起了一些专属于他与何太后之间的小秘密。

高贵清冷的何太后一步步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用一道珠玉编织成的帘子遮住了足以迷倒众生的容颜。

“拜见陛下!”

“拜见太后!”

百官对着小皇帝和太后齐齐行礼。

“免礼吧。”

小皇帝摆了摆手,如同往常一样示意百官平身。

“臣,有事启奏!”

下方,李儒站了出来,拱手道。

“准奏。”

一阵清脆悦耳的女声。

说话的是太后。

如今的朝堂之上是董卓说了算,但是名义上还是由何太后来临朝称制。

李儒道:“虎威将军董天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为当世之翘楚……”

“……之前先战一十八路反贼,大获全胜,又入并州驱逐匈奴,再胜!”

“战功赫赫,古来少有,望陛下和娘娘嘉奖!”

说完,董天也站了出来,双手抱拳。

“嗯。”

何太后微微颔首,“虎威将军立有大功,当奖!”

略微顿了顿,小黄帝将早已经准备好的诏书拿了出来,交到了身边宦官的手上。

宦官用着惯有的尖锐的嗓音念道:“虎威将军董天,诛除反贼,驱逐匈奴,收复并州,于国有功,朕心甚慰。”

“今特封虎威将军董天为镇国大将军,灵武侯,赏良田千顷,黄金万两!”

“臣,董天谢陛下,太后。”

董天双手抱拳领赏谢恩。

群臣皆哗然。

这等封赏……未免也太过了。

镇国大将军,二品!

位列四征将军和四镇将军之上。

仅次于与三公同列的大将军和在武将中等同于三公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在朝中绝对算得上是真正的高官了。

再者封侯。

灵武候,是县候的一种。

是人臣封侯的极点。

群臣哗然,原因有三。

其一,董天先前的虎威将军不过是个区区杂号将军,虽然立有赫赫战功不假。

可是这提升幅度未免也有些太大了。

其二,董天的年龄,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竟然官居二品的镇国大将军?!还封了侯?

霍去病十八岁时不过是个剽姚校尉。

才是个校尉,更别说是封侯了

董天惊才绝艳,天下少有不假。

能比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还强?

其三,董天年纪轻轻便已经在朝中身居高位,总有一天会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

到那时又该如何?

难不成,要当皇帝?

“陛下、太后,老臣以为董天将军立有大功不假,是该赏,但这镇国大将军、灵武候封赏事关重大,望娘娘和陛下斟酌再三!”

“是啊,十七岁的镇国大将军,何等荒诞!”

“不过打了两场胜仗,真以为自己是霍去病了?”

……

饶是如今董卓权倾朝野,依然有几个老臣自持身份,站出来劝谏道。

“陛下和太后金口玉言,已经下了命令岂有收回的道理?”

“我等真不知道,这天下是陛下和太后的天下,还是你们这些老臣的天下!”

“朝中为官看能力而不是年龄,董天将军惊才绝艳,古来少有,十七岁被封为镇国大将军,有何不可?”

“我看,董天将军未必就真的不如那霍去病。”

董卓一方的心腹、附庸们也纷纷开口,驳斥道。

双方各执一言,朝堂上忽然变得有些混乱了起来。

董天对此置若罔闻,根本不加理会。

不过是几个不知死活的老东西。

司徒王允、司空杨彪的马前卒。

根本不配他多说一句话。

若是真的把他惹怒了,之前的袁隗就是他们的下场。

可是,董天忍得住,董卓却忍不住。

他直接冷哼了一声,目光森然,在其中喊得最凶的老臣身上扫过。

“咱家倒是要看看,是哪位大人说的我儿配不上当这个镇国大将军!”

董卓整日沉迷酒色,醉生梦死,但积威仍在。

随着董卓一开口,场上瞬间变得安静了下来。

几个原本叫的最凶的老臣也都悻悻地闭上了嘴巴。

以董卓如今的势力,连当初贵位三公之一的袁隗都杀了。

还有谁是他不敢动的。

适当口嗨几句没关系,可要真的与董卓作对,他们还是要掂量掂量。

王司徒的脸色闪过了一丝凄凉。

如今董卓只手遮天。

满朝文武不得不屈服。

他王允也无能为力。

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至此,一切都平息了下来。

年仅一十七岁的董天成为了大汉最年轻的镇国大将军,灵武候,并昭告天下。

一时间类似镇国大将军董天,灵武候董天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天下人茶余饭后的闲谈里。

与朝堂之上不同,在民间对于董天几乎是清一色的赞扬。

这与董天战功赫赫,屡战屡胜又爱护百姓分不开关系。

更重要的却是并州之战,驱逐匈奴。

这是明目张胆地当起了甩手掌柜?

北方的匈奴自古便是华夏人北方的天敌。

从千古一帝秦始皇,到战功彪炳的汉武帝,再到现在。

几乎每逢乱世,匈奴都会南下进行劫掠,造成了一出有一出的人间惨剧。

所以在当时,几乎每个华夏人的心里都对匈奴有着天然的恨意。

就像千百年后对鬼子的恨意一样。

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坑杀数万匈奴兵,将他们全部杀尽杀绝,在百姓看来这不是残忍,是复仇,是大快人心。

而董天自然而然地与卫青、霍去病这些抗击匈奴的名将并列,成为了英雄一般的人物。

随着事迹的流传,在民间的声望也就越来越高。

待早朝结束之后,董天并未回府。

而是来到了他与何太后第一次相会的地方,裸游之馆。

门前护卫见是董天,便没有阻拦,也没有询问。

这是规矩,不该听的别听,不该问的别问。

若是坏了规矩,动辄就是性命之忧。

所以,宫里的人,大都是很懂规矩的。

一路上,奇异花草,名贵树木,湖泊庭楼,极尽奢华。

即便不是第一次见了,却仍然让他眼前一亮。

一路曲折,董天上了船,要等一个人。

他相信,那个人一定会来。

在那人来之前,董天给自己倒上了一杯清茶,饶有兴致地看着周围的怡人的美景。

湖水雾蒙蒙地,碧绿而又深邃。

宛若一颗质地上乘的玛瑙。

一支支如同矮树般的夜舒荷长势喜人,铺天盖地地长在其中。

只可惜,这种夜舒荷只有在夜晚时分才会盛开。

见不到古诗词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景象。

不过也足够了。

坐在甲板上,感受着清风,看着眼前的世间少见的奇景。

算得上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惬意的时候了。

嗯……一针见血的时候也很惬意。

喝过了两三杯茶,董天忽然注意到了一阵沙沙沙的脚步声。

侧目望去。

只见一个穿着华贵长裙的女子正莲步款款地走过来。

桃花眼,柳叶眉,肌肤如玉。

不是何太后,还能是谁?

不过,比起在今日在大殿上的高贵冷艳,雍容华贵。

现在的何太后却仿佛勾人心魄的妖精,眼波盈盈。

董天嘴角微扬,何太后果真是个极妙的人。

每次相见,都会给他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会有丝毫的厌倦。

董天喝下一杯茶,淡淡地道:“见过太后。”

何太后“嗯”了一声,嘴角微扬,丝毫不顾及身份,直接坐在了董天的身侧,也给自己倒上了一杯茶。

毕竟两个人已经知根知底,身份这些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漆黑浓密如瀑布般的长发散落在柔若无骨的香肩上,道不尽的妩媚慵懒,芊芊素手拿起茶杯嫣然一笑道:“十七岁的镇国大将军……你高兴了?”

“区区一个头衔罢了,何足道哉。”

董天神色平静,视若无物。

何太后轻轻叹了一口气,语气似埋怨又似撒娇,“你是不必理会这些,可是为难了我一个女子,早朝之后那些老臣可是缠了我许久。”

董天并没有回应,略微顿了顿,问道:“最近朝中局势如何?”

“还能怎么样。”

何太后眉头微蹙,似乎是想起了一些让他心烦的事,“那些个老臣,隔三差五地来说坏话,撺掇着我来和你作对。”

“真是烦都烦死了。”

“若不是你要我假意迎合,套取消息,我早就把他们通通轰出去了。”

董天点了点头,“可有什么消息?”

不用多说,他也知道那几个老臣的身份。

为首的便是司徒王允和司空杨彪,是坚定的保皇党,想要夺权。

皇帝刘辨尚且年幼,不足成事。

所以这些保皇党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皇帝的生母何太后。

可他们又哪里知道,何太后早已经是和他一条船上的人。

何太后斜靠着他柔声道:“没有,如今整个朝堂,你们董姓父子一手遮天,他们几个糟老头子能有什么办法。”

闻着身边淡淡脂粉的味到,董天不仅心神一动,侧头看去,只见何太后也正笑盈盈看着他。

那一双美眸,表面仿佛又水晶流动。

一颦一笑间不经意透露出来的风情,更是令人不胜欣赏。

董天微微一笑,“若是他们知道我们早已经是一条船上的人,不知道会是什么表情。”

“嗯?”

何太后秀眉微蹙,露出探寻的神色。

“不说这些了,我可不能在这里待的太久,免得受人口舌。”

在他的语言暗示时间可不多的情况下,太后撇撇嘴白他一眼。

不久之后。

平静的湖面上忽然荡起了一圈涟漪。

吱吱悠悠,船只缓缓随风飘到湖中央,到太阳落山,皓月当空,满天星辰时才平静了下来。

说着担心留待太久,董天实则过了一夜,天亮之后才和太后前后离开。

他回到了府上,正逢李儒从董卓的庭院处走出来。

李儒见到董天,顿时眼神一亮,拱了拱手。

“公子!”

“嗯。”

董天微微颔首算是打过了招呼,正要离去却被李儒给拦住了。

“在下有一事要与公子商议。”

“是关于一十八路诸侯的事。”

“十八路诸侯?”

董天看着李儒,带着一丝疑惑。

一直以来,他都是只管打仗,出征。

其余的政事可不归他管。

那是董卓的事。

李儒笑着解释道:“公子,你有所不知。”

“今日,在下一早便来找主公商议此事,却直接被主公告知不见。”

“有事就直接找公子你商议即可。”

“???”

董天一头黑线,十分无语,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如果董卓不管,他自然不可能不插手。

这就意味这……麻烦事多了。

见过坑爹的,这坑儿子是怎么回事……

“公子,你看……”

李儒脸上带笑。

看出了董天不想管,又不能不管。

内心大喜,有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这么多年来,终于有人能体会到他的感受了!

董天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也罢也罢!

反正总会有这么一天的。

提前接手也没什么不好。

董卓劳累、用命拼搏了大半生,也是时候想享清福了。

怪不得要直接将他推到镇国大将军的高位上,没有这个高位怎么名正言顺地接班。

老谋深算,果真是姜的还是老的辣!

董天带着李儒来到议事厅,问道:“说说吧,十八路诸侯怎么了?”

李儒拱了拱手,一只手抚着下巴上的一小撮胡须道:“自公子击退这一十八路诸侯联军之后,各路诸侯都返回了各自的地盘图谋发展。”

“正如之前预料的那般,各个诸侯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些许矛盾,”

“可是,事情并未向着我们预想的那般发展。”

“哦?”

董天眼神一闪。

李儒解释道:“随着我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十八路诸侯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只要我们一日强盛,他们就会抱团取暖,就算有争执也会压下,暂且搁置下来。”

“要想让他们按照预想的那般发展,就需要在他们的中间加一把火,让他们燃起来。”

董天沉吟道:“先生莫不是想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之策?”

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是数百年前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军事策略。

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中,秦国势力最强,是东方六国的大敌。

于是六国密谋合力抵抗强秦,称为合纵。

而秦国则利用远交近攻的手段,分化、离间六国,最终完成一统。

如今天下纷争,群雄并起。

一十八路诸侯联合对抗他们西凉军,像极了当年六国合纵对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