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看了丁原一眼,微微点头示意。
此刻和董卓撕破脸皮实在不明智,吃亏的终究会是自己。
丁原心有不甘,但思量片刻,还是朝董卓拱手,勉强算是服了软。
董卓转头看向李儒,眼中带着询问之意。
李儒微微摇头,示意不可轻动。
丁原的七万大军驻扎城外,对他们威胁极大,如若今日铲除丁原,将军心动摇,势必易如反掌。
董卓心里也存了同样的念头。
丁原竟当众羞辱于他,若不斩杀泄愤,如何心安?
就在他决意要拒绝丁原的示好之时,董天忽然开口:“父亲,宴席上议论国事不妥,既然丁刺史已认错,就此作罢吧。”
董卓一怔,眉头微微一皱,满脸狐疑。
连李儒也暗生不解,这分明是除去丁原的良机,为何要轻易放手?
然而,董天素来深谋远虑,此时定有自己的打算。
见董天一言定夺,董卓也不愿当众拂了儿子的意,于是点头应允。
这一幕被王允、袁隗等人尽收眼底,心中更添几分疑惑。
董卓竟对董天如此偏爱,连谋士李儒的意见也不顾。
这倒正合他们心意。
毕竟,如今丁原尚有能力与董卓抗衡,万不能失此助力。
“哈哈,既然是误会,那便继续宴饮吧。”
董卓大笑,命下人重新摆上酒肉,众人各自归座。
丁原落座,吕布则站在他身后,警惕地扫视四周。
董天忽然对吕布微微一笑,道:“将军风采不凡,莫非便是丁刺史麾下的得力之人?”
吕布微微一怔,神色有些尴尬。
他犹豫片刻,答道:“在下吕布,字奉先,现任丁刺史主簿一职。”
此言一出,席间不少人都露出诧异之色。
如此人物竟任文职,未免大材小用。
董天轻笑一声,似有所指地说道:“主簿之职,看来丁刺史对将军颇为信任。”
吕布眉头微皱,神色微微不安。
丁原面露不悦,尤其察觉到周围异样的目光,更是心生暗恨。
但他强压怒意,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奉先乃我义子,自然信得过。”
董天没有继续追问,微微一笑,话题就此作罢。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转移话题,并不再追究其中缘由。
经历方才一番风波,董卓也不再提及废立之事,众人心思各异,不久便各自离席。
待群臣散去,李儒按捺不住,向董天请教:“公子,今日一战丁原已与主公彻底决裂,为何不当机立断,诛杀此人,以绝后患?”
“直接斩杀丁原,七万并州兵便无主,岂不一举而下?”
董卓也颇有此疑,目光落在董天身上。
董天神色淡然,轻呷一口酒,缓缓道:“杀丁原虽能使并州军失去统领,然必激怒七万兵马,使其生死相拼,决意为敌。”
“与其硬拼,不若将这些人收编为己用,岂不更为妥当?”
董卓微微一愣,不解道:“并州军虽非难敌之辈,但收编他们似乎不易。”
李儒若有所悟,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公子莫非是想借丁原与吕布之隙,引发并州军内斗?”
吕布身负武才,却被委以文职,此事本就耐人寻味。
如今董天有意收服并州军,且点出主簿一职,李儒很快便理清了思路。
董天微微颔首,心中暗笑。
他确有意在未来策反吕布,使其取代丁原,将并州军收入麾下。
李儒不愧是才智之士,稍有暗示便能明察秋毫。
李儒心中暗叹,眼前这个年轻人深思熟虑,竟已有妙计在心。
董卓亦隐约明白了其中奥妙,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不屑。
丁原既欲用吕布,心中却生猜忌,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若事态发展下去,吕布必然心生不满,迟早反目。
董卓看向董天,欣然道:“董儿一计,真可谓击中丁原之要害。”
“此计甚妙,只是如何挑拨二人?毕竟他们名义上乃是义父义子。”
“可有万全之策?”
李儒略作沉思,缓缓道:“若非心志坚定之人,以高官厚禄、重金美玉引诱,或能见效。”
“但不知这位吕将军,究竟是否如此。”
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奔入,单膝跪地高声禀报:“启禀主公,丁原与吕布率三万大军于城外叫阵!”
董卓闻言怒极,冷声道:“丁原老匹夫,咱家放他一马,他竟如此不识抬举!”
李儒则露出喜色,拱手笑道:“主公,此乃大好良机!”
董卓一愣,狐疑道:“丁原兵临城下,又有何喜可言?”
李儒笑道:“丁原在宴席受辱,心中不忿,回营便率军来犯,意图出一口恶气。”
“然丁原不善兵事,所恃不过义子吕布之勇。”
“以主公之见,此战谁胜谁负?”
董卓冷哼一声,自信道:“自然是咱家胜!”
“丁原虽有吕布,焉能敌得过我儿董天?”
他一脸自信,深知董天之武艺,坚信无论敌军如何凶猛,董天必定胜出。
董天平静地注视前方,眼中带着几分冷峻。
他清楚地知晓吕布的骁勇
汉末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名将如云。
赵云、关羽、张飞、典韦、马超等人的武艺孰高孰低,始终是个不休的话题。
然而,这些人争夺的不过是“第二”的称号罢了。
因为天下第一早已有了主人,地位无可动摇!
这个人便是吕布,字奉先!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吕布,董天依旧不认为自己会败。
因为他拥有霸王的力量,承袭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