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遵旨。”
“先留中吧。”
“皇爷,今日司礼监这边,收到不少弹劾规谏奏疏。”
刘若愚、王体乾他们低垂着脑袋。
“宣。”
朱由校就是清楚这些情况,鉴于大明复杂的国情,选择解决的办法也很明确,将压力给到中枢,将麻烦给到中枢,将权利争斗限制到中枢,而对地方设置红线,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碰,只要地方遇到问题,那中枢势必要强势介入,以此在倒逼中枢改变的同时,相对妥善的解决地方积弊,与此同时将中枢的威仪重新树立起来!
“援朝抗虏一战,军务院必须要协调好。”
做人做事最忌讳的就是既要又要。
朱由校面色平静道,随后看向魏光绪他们,“都下去做事吧,朝鲜的情况要盯好,但也别忽略了辽东、川贵等地的平叛,等再过些时日,朕会向军务院补充一批新人。”
<div class="contentadv"> “臣等遵旨。”
朱由校做事就一个准则,将大层面的方向把控好,至于具体要去落实的,既然选择了信任的人去做,只要大方面没有较大的偏差,哪怕期间出现些什么情况,那他轻易是不会直接干预的。
诸党这是有合流之势啊。
压力也太大了。
魏光绪他们前脚刚走,王体乾后脚就进来了,在将一封奏疏递上后,王体乾便如实禀道:“司礼监在筛选这些奏疏时,发现有近半的奏疏是弹劾国舅的。”
这人啊,既然在某个位置上,那就不能让他们闲着,只要一闲着,那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
这种性格就成不了大事!
看着刘若愚离开的背影,朱由校心里却暗暗思量起来,在绝对的皇权强势下,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这些本彼此间不对付的派系,开始选择暂时搁置成见,甚至是避免利益的明暗交锋,或许他们私底下没有串联,但是表现出的这种默契却太熟悉了。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忍不住笑了起来,别看这个党,那个派,但是他们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那就好好玩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