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灵性的孩子,不要也罢。
赵王认母之事尘埃落定后,宫中恬嫔、文贵嫔、慧嫔三嫔之争越发热闹。
如今最得拓跋弘喜欢的无非是她们三个,还有一位静妃而已。萧皇后被冷落得已经很是落魄了,拓跋弘在元月初一那日之后就再不曾临幸过皇后,她渐渐地失了往日威仪,却并没有有所行动。因着皇后的消沉,宫里人不再注目她,而是更多地把眼睛放在了三位嫔主身上。
静妃身子还未好利索,侍寝算不得很多。慧嫔有孕之后的隆宠自不必说,素日里“彤史”记载最多的就是恬嫔与文贵嫔。这二位简直就是杠上了,都是以才女美名得宠,又因着争夺赵王结怨愈深,日后她们俩会闹到什么地步,还真不好说。
在后宫永不平静的波澜中,乾武九年的冬日转眼间就过去了。三月初一,上林苑中迎春花开,皇帝与太后一同赏景,笑与众人道“已是早春了”。
这一日也恰是科举进士们入宫殿试的日子。皇帝兴致高,扶了太后一同去金銮殿中,接受新科进士们的觐见。
这样的事情本传不到后宫的,出身氏族的嫔妃们对那些出身贫寒、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揭了金榜的举子们也无甚兴趣。然而这一年的科举殿试不同凡响,拓跋弘在大殿之上当场就下旨,点了武举的状元为京城兵马司指挥副使,又钦点文经榜眼为吏部郎中,探花为刑部郎中。其余举子中,二人封了西北重镇的节度使掌参谋,五人各封滁州、丹阳、镇江、京杭、金陵通判,十人封淮北、山东两郡中的通判。
这旨意一传开,剧烈的震动从皇宫传遍了京城,又传遍天下。后宫中的妇人们都被惊动了,嫔妃们纷纷开始与自家的父兄写书信通消息,偷偷打探朝政的更大有人在。然而毕竟是朝政,谁都不敢在明面上议论,私下里的动作倒是不少。
拓跋弘的举动,已经触动了大秦的世家望族。科举选拔贤才,看似公平,却亦有诸多弊端。所有金榜题名成了举人的,都不能够立即得到官职,而是要地方或京城里的官员们举荐、挑选。比如礼部里头有空缺的职位,那么礼部尚书就有权做主选荐一位有为官资格的举人任职。
官哪儿是那么好当的,很多情况下,各个地区的空缺都没那么多。而就算有了空缺,被举荐上的多半是世家大族的子孙……除了科举,还有一个制度叫‘荫恩’,你家里祖上立了功、有爵位在身,皇帝就给你恩典让你不用考科举也能当官。
所以在这个年代,没有一个好出身,就算考中科举也难以被举荐为官。许多举人一辈子都在“闲职察看”中,最后没法子回老家当一个教书先生。
当然贵族子弟里头,不乏有真才实学之辈,按照大秦律例,有封爵的人不被允许考科举,只能走“荫恩”。这又是另一种倒霉了……
科举是每年一次,按着往年的惯例,这些有幸能得到官职的举子们,大多要外放出京城,且从七品县令做起……这是规矩,也很合理。会读书不代表会做官,从底层做起是应该的。
但皇帝大手一挥,这群职场菜鸟们就一步登天,从四品的兵马司副指挥使,正五品的六部郎中和节度使掌参谋,正六品的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