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远登基后,并不会日日早朝,而是会先行和叶永孝和文大人一干忠臣先将国政商讨出个一二三来,罗列成册之后,再行早朝。
早朝之时,也不同群臣商议,而是直接宣读他的决策方向,并命令群臣每人都要按着决策方向,给出相应的施行计策。
然后下了早朝以后,弘远便会带着叶永孝回到皇寝,由叶永孝将有用的奏章筛选出来,他再从中提取有用的计策罗列出来,次日再和文大人一行商议碰撞出新政,然后便会下令施行。
这么些时日以来,他们已经接连颁布了好几条新政,基本都是和军政民生,商贸和科举选才有关的。
这四样,都关乎国本的,只有早早将这四样的核心祭奠好,其他的才能慢慢推进。
今日呈上来的奏章,便是关乎科举选才的,如今弘远之所以没有在朝廷上大肆动作,便是因为手中可用之才还处于青黄不接之态。
那群人虽也是酒囊饭袋,但多少能顶一时之用。
当务之急,便是赶紧给朝堂吸纳人才,好旧血换新,推动夏周加快复苏。
“陛下,不如宣大哥和四弟进宫吧!”
看着弘远皱眉,将一份奏章摔向一旁,叶永孝忍不住开口道。
这还是他筛选出来,勉强能入眼的,前些日推行其他的新政都还算顺利,可今日这科举选才之政,这些大臣的奏章里尽是冠冕堂皇的含糊之词。
因为弘远提出整顿科举场,就是要掐他们的七寸,他们又怎肯真心出谋划策。
其实这么多年,夏周一直推行着开国皇祖的科考选才之政,只不过先皇薨没以后,秦忠国父女掌权,将科考场当成了搜罗金银的渔网。
紧跟着,底下的人纷纷效仿,科考设立的筛选人才的层层关卡,成了地方官员和主考官揩油的圣地。
有才,还得有钱,才能经得住层层搜刮之后,走入仕途。
无才,但能粗浅识得四书五经,只要有足够的身家,这些官员和主考官推都能将他们推上仕途。
打着科举的幌子,行的是买卖官职的勾当,最后直接切断了寒门学子想苦读博个前程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