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五岭逶迤腾细浪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4230 字 23天前

沈腾之所以还能记住一些诗词,可不是因为他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只是因为当年从小学来到高中,一路走来,挨了无数竹木板子的缘故,所以,该背的古诗词,一个不落下的,全部过关。

曹丕的这首诗,虽然不在高考必备诗篇中,但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所以,也就依稀还记得。

后世对于建安风骨耳熟能详,但对于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知之甚少。

文学与之有关的,大概也就剩下这哥儿们想杀自己的弟弟曹植,逼着曹植七步成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不知道怎么,流传着流传着,便成了另外一副模样——“煮豆燃豆萁,豆在瓮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过也好,正因为改编之后的诗,更加浅显易懂,白话一般,朗朗上口,所以,流传起来,更加便捷了。

而实际上,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真正奠定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其本人所著《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至于他所著《燕歌行》,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后来者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完全不落《洛神赋》下风。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是不是七言诗的鼻祖呢?这个,可不一定。或者说,在沈腾吟出这两句诗时,曹丕是否已经作出了《燕歌行》,可也真的说不清楚了。

所以,现在就笑话人家张包子,却也着实委屈了这家伙。

黄崇也随着沈腾的目光,四处打望,沉吟良久,跺了跺脚,道一句:“此处该有一座关隘。”

沈腾不由得看了一眼黄崇,心里对这年轻人又多了一番新的认识。此处两边陡峭,一条小径攀援而上,山顶却有一个小小的开阔地,供来往商旅休憩。若建一座关隘,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问题是,这样的想法,目前也只适合想想而已,因为他们谁也没有那个权力去决定什么。

飞狐岭下去,不过百里,便是一座城池,名兴古城,兴古郡的郡治所在地。

兴古郡是一个全新的行政单位,成立不过十余年,是诸葛亮第一次南中大捷后,将原来的益州郡南边部分切割出来,而成立的一个郡。此地地理位置特殊,南与孙吴的交趾郡相交,东与孙吴的郁林郡相交,本就处于犬牙交错状态,再加上又是新建的郡治,所以,整个管理体系,虚无得一塌糊涂。

和越巂郡那边当初的情况一样,连续几任郡守有的刚刚上任就被当地撩人将头颅拿了去做祭品,有的还在路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撩人,也是濮蛮的一支,地处后世的广西、贵州与广东、越南交汇处,世代居住山林之中,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活状态。

正因为地处几方汉蛮边境交界地带,鸡鸣三省听,出事三不管,所以,才形成了彪悍难治的民风。

中国古代,大禹分九州,疆域并不明晰,很多都是后世逐渐才有的轮廓,到蜀汉帝国建立时,南中分四郡,至诸葛亮征南中后,分四郡为七郡,这些越来越多细的划分,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体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对边疆蛮族文化同化的具体体现。

诸葛亮设置兴古郡,目的也是为了切分益州郡,分割僕蛮势力,集中力量,缩小目标,加大治理力度。

但是,很遗憾,自从连续几任郡守被撩人杀死做了祭品,以后,就没有人来了。

当初的越巂郡,还能任命出郡守来,虽然不去越巂郡现场办公,但遥领越巂郡守,总算的还有个人影子不是?而兴古郡这几年来,连个鬼影子的郡守也没有。

所以,兴古郡目前处于一种野蛮生长阶段,本地撩人豪族和汉民豪族相互竞争,也相互帮扶,维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吴彦祖当初建议孙吴零陵郡派出的3000人队伍,目标就是直抵兴古郡,帮助当地的撩人大王骨都部落起事。

其实孙吴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便是从郁林郡或者交趾郡直接派武装力量来,更便于行事,但吴彦祖等人考虑事情的角度不一样,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交趾郡的土皇帝士燮于7年前(公元226)年去世,孙吴对士家的清算也告一段落,士家的骨干力量几乎全部被灭,原来的郁林郡苍梧郡等地,才算真正进入孙吴的实际操盘阶段。

为了便于管理,也为了更好地清除士家的残余影响力,孙吴中央政府将原来的交州一分为二,北为广州,南为交州,培植土著势力,分郡治理,各个击破。

其手法,与蜀汉治理南中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