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不用说了,魏延叛国,夷灭三族;而杨仪呢,则意气风发地回到成都,成为所有人的靶子,攻击的对象。即便从中获取最大利益的益州帮,为了拉近和荆州帮残余势力的关系,也会将杨仪视为死敌。
那个亲手砍下魏延狗头的马岱呢?下场也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
这些事情,一旦想通了,赵正的后背上顿时就冷汗涔涔的。
一丝丝的寒气从心头冒出来。
接下来,更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全部联系起来,就更加触目惊心。
诸葛亮丞相临死前,身边不乏高人,首先,费祎就在身边,论智谋,费祎可不输于杨仪。
论地位,姜维也不输于杨仪。
诸葛亮唯一承认的亲传弟子,就是姜维。
如果诸葛亮托孤姜维,让其将大军带回汉中,绝对比选择杨仪更适合。因为杨仪毕竟是文官,而姜维的文武双全,则是军中公认的第一人。
论资格,其实还有一人,就是尚书李福。
当时,皇帝陛下担心相父安危,更忧心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坛的安排事宜,专门派尚书李福到前线来看望诸葛亮。
这里面其实就暗含有一种潜台词,李福可以完成某些诸葛亮没法完成的事情。
譬如当初刘备入川,诸葛亮和关羽留守荆州。等刘备在川中受到挫折,他当即派关平前往荆州求援。
诸葛亮一看送信人,就洞悉了刘备的意思,当即让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则带了张飞赵云等人入川救援。
而且,李福,是尚书,地位并不比杨仪的丞相府随军长史低。
如此多的事情,一通百通,赵正身上的冷汗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他这才发现,他才是那个养猪人。
他将杨仪和魏延养得肥肥壮壮的,然后呢,死去的诸葛丞相才是那个杀猪的人!
而他赵正,自诩聪明过人,却不知道,自己竟然早已经身在瓮中,而不自知!
猪养肥了,杀了吃肉。
没有猪了,养猪人,还有什么价值!
一阵巨大的莫名的危险气息,将赵正全身裹得严严实实。
他再也没有一丝睡意。
但这个时候逃跑,怎么可能?
单说杨仪的府门,你怎么出去?
而且,出去之后,成都城你怎么出去?
这个时代,大城市晚上都是宵禁戒严状态,更何况诸葛亮的灵柩刚刚入城,整个城市已经被中军接管了。
好不容易盼到丑时,就听见杨仪那边叮叮当当的声音。
等杨仪一出门,赵正当即起身,寻了个借口,就离开了杨仪府上,也没有再回军队,从此不见踪影。
一路之上,杨仪遇到匆匆忙忙赶着上朝的人,越来越多,骑马者居多,坐轿者很少,蜀汉帝国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文武区分。
比如诸葛亮丞相,以文官之身,却一直带兵打仗,为军中将帅们所折服。
再比如马谡,本是文官之身,关键时刻,依然敢于挺身而出,守街亭,直面曹魏。
再比如后面的蒋琬费祎,都是文官之身,却都统兵北伐,不输武将。
更因为,杨仪本身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已经在边关前线战斗了十多年了,早已经把“文武双全”当做自己最显眼的标签,哪里会去坐轿子!
那样显得矫情不说,更可能会被军方势力所排斥。
此时,成都城本身还处于宵禁时间,所以,到处布满了衙门公差斥候,治安状况还是很好的。一般情况下,上朝的大员们都是带着一两个奴仆前往,帮忙照看马匹,也随身带着大员们需要更换的衣物什么的。
比如杨仪,上朝必须穿朝服,但等朝会完毕,则会到自己该去的公事房里处理公事。当然,更多人,首先会选择先迷糊一下,睡个回笼觉,补充一下体力。
就连皇帝陛下也是如此,早朝之后,一般的选择,都是回去睡个回笼觉,否则,一天的精神都提不上来。
然后,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公事需要接待或者什么的,必须要有那官样文章,杨仪他们一般也会换上便服,这样比较舒服点。
而一般的“小官小吏”,则就没有这个福利了,官服一穿就是一天。是冷也好,热也罢,就它了,屁大一点的官,哪里有那么多的穷讲究!
昏昏沉沉的大街上,有星星点点的灯光摇曳,恍若天际处寥落的星辰沉浮,恍然隔世梦幻。
大街上的同僚彼此之间,即便碰见,也基本上辩不清楚对方是何人,所以,除非特别熟络的,否则,打招呼这样的事情,也就免了。
大家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事。
甚至有的大员,骑在马上迷糊着呢,旁边的护卫仆人就遭了殃,生怕老爷们掉下来摔死摔残废了,也砸了自己的饭碗,误了自己的前程。
已是深秋,凌晨的凉风一股股吹过来,成都,显得尤其宜人。
“多好的成都啊……”杨仪不由得发出一声感慨来。
走到府前街与御街交汇处,便是金水桥,上桥,穿过虎威门,便进入皇城墙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偌大的广场。
广场上没有一棵树木,地面全部由大理石砖铺就,更在半夜时分清扫过后,还洒了些水,显得干净,且有一种清新的味道。
广场上矗立着高高的旗杆,旗杆上吊着灯笼,整个广场上,大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蛐蛐咙咙的,显得压制,却又鲜活。
天光,已经逐渐明亮起来。
彼此之间,已经看得清楚眉目了,于是,无数的目光扫过来,便有无数的招呼,无数的笑脸,无数的问候,无数艳羡、嫉妒、祝福、暧昧……的眼神。
杨仪已经被包裹其中了。
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出来,前面,却有两人静静地站着。
二人站位很有点意思,不远,却也不近,而且周围没有一个人靠近他们。如此一来,二人的身份地位之尊崇就凸显出来。
但因为此二人并没有靠得太近,就不算是小团体一样。
杨仪当然认识,左边的,正是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右边的,却是丞相府长史费祎。
汉承秦制,而蜀汉的很多制度,承汉制,却也有不同。
比如,汉朝施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足鼎立,丞相管政务,太尉管军务,御史大夫管理法务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