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断头将军和白毦军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6372 字 2个月前

连绵不绝的北伐,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北伐上,国民经济自然会遭到严重的打击,因此,也就没有多少能力去补偿为东征做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江州船帮。

而东吴陆逊锁住夷陵道,蜀汉没有了出川口,夔州驻扎着李严的军队,上下近乎断绝,船帮能够活动的范围,也就局限在小小的江州一带,哪里有多少油水?

整个船帮也就彻底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更何况,即便有机会,哪里来的人?

就靠一群老幼妇人么?

年轻精壮男子几乎全部陨灭,大小船舶也都毁损在夷陵水道,哪里有资金有能力再造出那么多的船来?

帮中原来积攒的那点不多的钱粮,能将帮中老幼妇人养活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寅吃卯粮的事情,时有发生。

帮主龙五虽然英武勇烈,却也是独木难支,无能为力。

一个欣欣向荣的船帮,就这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传说中。

诸葛亮丞相本想用官爵来补偿龙五,但龙五却避而不见,一而再,再而三,此事也就作罢。

一个帝国的丞相,哪里有时间一直关注一个水上帮派的生死存亡事情呢?

龙五的拒绝入朝为官,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

如果那样,他岂不是用船帮上下的鲜血染厚了自己的官帽?

这样的人血馒头,堂堂的龙爷,才不屑于吃呢。

船帮自己掏钱,为帮里战死的弟兄们做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水上法事,算是了结。

受伤的,也都想办法进行收拢救治,老底子也就一下子掏了个干干净净。

好在后来吴蜀和好,吴国放还了俘虏的蜀国军士,部分万幸未死的弟兄们又陆陆续续回到帮里,总算是给船帮续了一口阳气。

经此一役,在蜀汉帝国内部,不管是哪个级别的人,哪个派系的人,对于船帮,无一不抱着巨大的敬意。

尤其是官方和军方,只要报出船帮的名字来,无一不万事通遂,只要能够给予方便的,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予方便。

甚至有时候,地方官府和军队会故意将一些权限范围内的力所能及的生意交到船帮手里,并且在结算时故意多给,快给,算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吧。

但船帮帮主龙五却一直不怎么露面。

于是谣言四起,有人传言,帮主龙五已经瘫痪,甚至有传言,龙五已经不在人世。

但真实情况如何,莫衷一是。

所以,今天龙五的主动来访,魏延实在是太开心了。

魏延将军中所有黄白之物双手奉上,并且二话不说,这种作风,让沈腾也是异常吃惊。但那龙帮主却只是拱手表示谢意后,再也不提。

再有一碗茶的功夫,龙五倒是主动开口,语气严肃地问了一句:“侯爷此次南去,除却兵贵神速外,却是有何依仗?”

龙五的一句问话,却将魏延和沈腾惊得一身冷汗,内心翻腾不已。

是啊,他们除了兵贵神速之外,还有何依仗?

魏延的额头顿时就渗出许多汗水来。

要知道,魏延所带领的军队,确实都是百战老卒,战阵之上,悍不畏死,但南中的战争,却和北方的战争大相径庭。

南中,打的不是阵地战,很少会有人和你当面锣对面鼓,高喊着“大战三百合”。更没有人会集结几万军队,和你正面硬杠。

人家都是山民,拿起锄头就是民,拿起刀枪就是匪,历朝历代,“藏匪于民”最是让统治者头疼不已。

他们会隐匿在山林之中,对你进行骚扰,进行劫掠,进行偷袭,进行种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击。

你想打人家,对不起,没有人站在那里等你打,他们会钻进山林,藏于沼泽。

他们本就是山林之子,随便一个山地蛮,都可以在山林之中生活得优哉游哉。

他们善于藏匿于水渠、树梢、竹林之中,让你找不到,却又防不胜防。

龙五的话,让在座的几位不由得都想起秦征百越之故事来——

远古至秦时,称长江以南沿海一带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中原人称为越人("越"与"粤"通用,亦称粤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故称为"百越"。

而实际上,百越本身确实并非民族共同体,其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汉有蛮,文化亦大相径庭,生产技术更是差异甚远。

如果按照大致地理位置来区分的话,百越部落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部落,在后世的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部落,在后世的福建一带;南越(亦称南粤)部落,在后世的广东一带;西瓯部落,在后世的广西大部;雒越部落,在后世的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

东越部落、闽越部落、南越部落自认为汉族遗民,而西瓯部落、雒越部落则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

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五岭所阻隔,远离中原。更因为中原文明首先自黄河流域开始,继而外延至长江流域,到了秦王朝建立后,对于瓯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开发,才堪堪提上日程。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机遇,既属于中原王朝的,也同样属于百越人民的,但具体到此时的百越人来说,他们可没有这种“历史自觉”。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自古文化的融合,本就没有自觉一说,都是强迫性的。

于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其实早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后世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可能算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

而单独说到岭南地区,其社会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尤其是南粤地区,因为地处珠江三角洲一带,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兼容并存的地方,特别是北方移民南渡,带来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农业生产在百越地区,算是首屈一指的。

文化,只有交流才有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交流就必然促进经济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越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就已经高于西瓯、雒越地区,主要原因是那里属于多族系、多文化汇集的地方。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历史的恶趣味也就在这里,正因为南越地区是多族系、多文化汇合地带,始终很难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实体,将整个南越地区归于一统。

松散、零乱的方国格局,是南越地区的政治生态,也是政治常态。

西瓯、骆越两大方国的出现,形成了相对统一格局。

这是地方政治发展的成熟表现。

但是,这些成熟,却再次验证了历史的恶趣味——成熟的政治发展体制,让北方南下的征服者们吃尽了苦头。

秦王朝的南征,并没有呈现出降维打击的态势,相反,几十万南征将士们却在山林沼泽之中,损兵折将,尝尽了山民们的种种酷烈手段,被虐得找不着北。

那么,魏延,就可以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