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奴才这就去问。”
老太监连滚带爬的离开,墨渊刚拿起奏折准备查看,一个小太监就从外边跑了进来。
“王爷,户部尚书求见。”
墨渊点了点头。
“传。”
片刻之后,户部刘尚书从外边走了进来,一撩袍子恭恭敬敬的跪在了地上。
“臣参见兢王。”
墨渊颔首:“起来吧。”
刘尚书恭敬起身。“谢王爷。”
墨渊抬头问道:“刘尚书来此何事?”
刘尚书躬身道:“七皇子登基之后便颁下皇令,说是为了充盈国库,勒令百姓加大赋税,如今已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再加上京都死壮丁之事,更激化了百姓的情绪,若是处理不好,恐会生乱,不知兢王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刘尚书年尽古稀,乃云苍三朝的老臣,性格刚正不阿,说话难免会不太中听,并不得墨云舒父皇的喜欢,墨云舒也同样。
即便如此,刘尚书仍一直坚持谏言,墨渊虽然不在朝中,却也知道其人。
听了他的话,墨渊不禁想起了寒沙池下的小村,莫说是苛捐杂税,即便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求,若再打压,必然会适得其反。
墨渊迅速拿起了笔,写下了一道圣旨,语气沉凝的说道:“从今日起,废除此令,赋税再减将成,无粮者可层层上报,由各县从府库中分发粮种,来年再还。”
刘尚书神色一喜,跪地叩头道:“老臣待天下百姓叩谢王爷。”
墨渊压上了玉玺,将圣旨扔给了刘尚书。
“免了,只是这件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未免有人鱼目混珠,明明有钱交税却还要借粮,各城县可设监官一名,有心怀异心者,斩立决。”
刘尚书仔细的看了一遍,再次跪下,一脸喜色的说道:“王爷果然是爱民如子,天下若得王爷,何愁云苍不兴!”
话音刚落,大理寺卿便到了。
刘尚书好似怕墨渊改变主意,拿着圣旨忙不迭的就跑了。
大理寺卿已走进了御书房,提袍见礼。
“免了,城中之事,可有什么线索?”
墨渊声音淡淡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