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思绪只管顺着自己的思路飘远。

再回神时,只见镇国公萧栋已经出席,跪在昭帝和太后面前。

“太后,皇上,今日趁着太后圣寿节,老臣斗胆求个恩典。”

“老臣求皇上恩准杨伟业之子杨致远袭我镇国公府的封号。”

昭帝和太后对视一眼,皆都点头默许。

昭帝道:“萧国公,朕自知道真相还在发愁该如何封赏杨爱卿。”

“如今你倒替朕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有何难,明日朕就正式下旨,允许你镇国公府封号再袭三代!”

“杨伟业忠心为主,是我大魏之楷模。”

“他的后代子孙袭封号,也是应当的。”

太后在旁提醒道:“皇上,如此,安定县主的封号也该晋一晋了。”

安安此来京城,不仅为他解毒。

又挖出了朝中几起大案,昭帝本就有意赏她。

太后提醒,他正好顺水推舟。

“母后,朕也正有此意。

如今爹爹既然袭了镇国公的封号,安定县主晋升为郡主也是应分的。”

乐阳公主早已笑着拉了安安的手,催她谢恩。

“傻子,还不快去谢恩。”

安安笑嘻嘻地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父亲,叫上哥哥,一家子齐齐给太后和皇上下跪。

太后看着下面跪着的一家子,欣慰地点点头。

多年以来,自己和先皇对萧家的亏欠,似乎在这一刻弥补了一些。

太后的整场寿宴下来,席上的人记住的就是从天而降的麻姑献寿。

拔地而起的桃树,可以吸着吃的桃子。

还有就是抢尽风头的杨家。

至于后来大皇子赵基送了什么寿礼,说了什么吉祥话。

似乎根本没有人关心了。

这场寿宴后,杨家成了京城人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

戏文一样的际遇,传奇般的安定郡主。

父子分列科举的状元、榜眼之位。

这些都成了京城人家乐于谈论的内容。

半个月后,京城的茶楼食肆,那些说书人便都有了一出新戏文。

名字就叫《救孤》,一听就知道取材于杨伟业义救主人之女的故事。

皇上也对这样的事可见其成,这样的故事多多传唱是好事。

民风教化,少不了这些因缘际会,好人有好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