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皇面子,也是给自己的面子,省得新皇记恨在心上,那可不是一件好事。
“三省六部的长官到御书房商量要事,其余的散朝!”
李恪淡然道。
起身,然后离开。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宋明之后。
大事都是少数人商议,小事多数人商议。
像现在的朝会,人数太多了,一般不会有什么大事的。
李恪决定,以后的事情先经过六部尚书等等商议出一个大概的方案之后,然后再让他们内部讨论。
否则这么多人的朝会,那不是成了菜市场吗?
而且作为皇帝的累,作为臣子们也是很累,没有必要如此。
在大唐,这种潜规则还没有彻底形成,但是李恪觉得自己可以这样。
或者,到时候弄个内阁出来,选一批有能力的人才进来,确定成为这种形式。
同时还能减轻臣子们的权力,对皇帝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更加巩固中央集权。
不过饭一口一口吃,事要慢慢做,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事情。
御书房。
李恪回到没多久,杜如晦等人相继到来。
“臣等拜见陛下!”
杜如晦等人行礼。
恭恭敬敬,参拜皇帝李恪。
“免礼!”
“都坐吧,不用崩着。”
李恪淡然道。
人坐在舒服的龙毯上,怎么舒服用怎么姿势。
“谢陛下。”
杜如晦等人坐下。
尽管有李恪的话,但一个个的也没有多随意。
皇帝可以,他们作为臣子的却不行,否则就是大不敬。
不被人弹劾还好,要是被人弹劾了,那么问题就大了。
“朕刚才的圣旨上提到改革,现在和诸位说说。”
“朕想从修路开始,有句话说得好,想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经济自然能够拉动不少。”
李恪沉声道。
世民大道的出现证明这句话说得好。
后世就已经有大人物确定过这句话的正确性。
自己搬照过来,的确非常有用,是要开始全方面修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