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谢安:看我东山再起

陈郡谢家经过谢万的惨痛失败后,一蹶不振。家族能否复兴,天下人都把目光投到了隐居东山的谢家老三谢安的头上。

谢安身上有那个时代搏击政坛的雄厚资本:卓越声望。谢安4岁的时候,桓温的老爸桓彝见到谢安就喜欢不已,赞叹这个孩子“风神秀彻”,日后肯定能扬名立万。(桓彝日后也“扬名立万”了,不过是因为子孙两代都谋逆不轨的缘故。)幼小的谢安能得到大人物的赞扬,立即扬名。谢安还曾拜访过晚年的王导,王大丞相对这个邻家后辈也大为赞赏,结果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别人是拼命搏名养望,谢安小小年纪就名扬江左,仕途前景可谓一帆风顺。就在美妙前程即将开启的时候,谢安做出了惊人的选择:隐居东山,纵情山水。

东山在今天的绍兴。当时的绍兴是东晋名人隐士避世的大本营。谢安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同道中人,还参加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会。暮春时节曲水流觞的兰亭,谢安留下了两首诗作:“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完全是一副醉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样子。

两晋南朝的多数隐士,满口玄学,名声很大也不参与政治,实际上是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这些百无一用的书生,纸上谈谈虚幻的宇宙人生还行,真的把内政军事外交摆在他们面前,玄学名气越高可能办事的结果越糟糕。谢安则属于少数稳重而超脱,有能力处理好政务却不愿意从政的人。一次,谢安与王羲之、孙绰等人出海游玩。海上突起大浪,波涛汹涌,船只有倾覆的危险。王羲之和孙绰被吓坏了,风度全无,船头船尾跑来跑去,惊慌失措,抓住人就问怎么办。谢安平静地说,大家再这么慌乱瞎闹,船没被海浪掀翻反而可能被船上的人跑翻了,到时候大家都别想回去了。王羲之等人很惭愧,佩服谢安的沉稳宁静,有条不紊地返航,平安上岸了。有些大名士嘴巴呱呱叫,却经受不了大事考验,比如王衍。谢安则能临危不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真正领悟了玄学虚中有定的真谛。事后,王羲之等人对谢安钦佩不已。王羲之公开说:“安石(谢安字安石)有镇国气度,我们应该举他出仕。”大名士刘惔则说:“如果安石不出山,我们就聚集天下的名士一起来推举他。”于是天下名士高呼:“斯人不出,若苍生何?”仿佛谢安不出来做官,朝廷乱局势必难以收拾。

官场对谢安来说,热情地敞开着大门。问题是官场对谢安狂抛橄榄枝,谢安他就是不接。司徒、亲王、吏部等反复征辟谢安走出东山来当官,更不用说那些当了官的名士来招揽谢安进入幕府了,谢安统统拒绝。朝廷觉得谢安可能是不愿意接受虚职,竟然拿出掌管全国官员考核升迁的吏部郎实职来授予谢安,谢安依然拒绝了。一直到40岁,谢安都在东山中与花鸟鱼虫为伴。朝廷屡次被拒,感到特别没面子,干脆宣布对谢安“禁锢终身”。不想从反面对谢安的声望“火上浇油”,谢安越是隐居不出,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期望就越高。

魏晋多名士,而谢安可能是魏晋名士中最潇洒风流的一位。《晋书·谢安传》说时人比谢安为王导,但是谢安“文雅过之”。两人都能力出众,都沉稳持重,但王导在潇洒超脱和文人气上明显逊于谢安。就连王导的五世孙王俭多年后依然承认:“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

如果说谢安的东山隐居生活是完美的,那就错了。谢安的心中有隐痛。那就是责任之痛。

谢夫人刘氏试探丈夫说,一辈子当隐士也不错。谢安无奈地说,我可能不会一辈子当隐士。因为谢安的心中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更有对陈郡谢家势力发展的责任。他默默关注着东晋王朝的政治走向和亲戚们的仕途命运。

谢安不想当官,所以把家族的淮南地盘让给了弟弟谢万。但振兴家族的责任感让他一直在幕后辅助谢万,出主意想办法。谢万当吴兴太守时,谢安一度在郡衙里督促弟弟从政。谢万懒散惯了,早上不能及时起床办公。谢安就每天早上叩屏风催弟弟赶紧起床。谢万后来镇守一方,恶性不改。谢安亲自拜访谢万的部将,替弟弟抚慰众人,也拜托他们协助谢万工作。谢万日后狼狈得只剩下光杆司令,部队没有哗变,其中就有谢安在谢万部队中苦心经营的结果。等到谢万被废,谢家势力落入低谷,东晋王朝北伐失败在与北方的对抗中处于下风,谢安看到国事危难,家族衰败,不得不决心告别东山,踏足官场。41岁的时候,谢安在家人的催促和众人的瞩目下,走出了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