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冲看过诗篇,心下骇然,急忙将纸张抖落开来,示于众人。
心中充满好奇的众人,全都簇拥的走上前来。
不看诗篇,单是秦牧这一手字,便令人心旷神怡。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纸张上,跳跃灵动的字被周围的人逐字逐句念了出来。
随之而来的便是震撼。
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而宁静紧接着又被打破,如同惊涛骇浪般的喝彩声,惊彻厅堂。
这究竟是怎样的心境,才能写出如此绝句。
秦牧感受着周围的欢呼喝彩,不以为意。
诗仙,诗圣,诗鬼附身。
五千年历史底蕴诗词加持。
此时大唐在诗词方面,无人可望秦牧项背。
“好诗,真是好诗,如此绝句怎会出自寒门之手?”
“仅此一篇,今日诗会便可结束了,再没有诗能与之,相提并论...”
“秦牧真是惊世之才,不但写了一手书圣行书,这诗更是惊天...”
吃瓜群众们对秦牧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后面的人,争相恐后拥向前来,想要一睹这首诗的风采。
此时众人再次回味秦牧说的“你不配”三个字,真是一点也不狂傲,一点都不夸张。
没办法,秦牧这首诗,实乃千古绝句。
此诗,开篇便描绘了大唐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
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概括无遗。
“百战”而至“穿金甲”,可想见战斗之激烈与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大唐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襄城望着嘈杂的人群,回味着秦牧所做诗篇,眸光闪动,“秦牧,你真是再一次惊叹了我,书法,琴技,赋诗...”
“大唐还有何人可以与你比肩...”
秦牧一次次刷新了她的认知边界,刷新了她对才华的理解。
王玄霖站在一旁,紧握双拳,怒火中烧。
别说他现在心境已乱,无法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