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位爱卿,你们都归位吧。”
而詹杨,王淼等人齐声回:“遵旨。”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朕刚刚是问卿等,可众位爱卿的话,让朕却无法回答,可有些事情,还是要说的。”
“朕听闻,西安府有一位官少,犯了国法,惊动了有司衙门,并且已经被判了死刑,虽然过了几年,但还活着,并且依然能够招摇过市,朕初听之时,较为震撼,大明律法,可不是一纸空文啊?”
“这件事情,要查的,众位爱卿也要因为这件事情,而自查自省。”
从古至今,捕风捉影之事,多如牛毛,可传到皇帝这里,并且被他记住,在当着朝臣的面全部说出来,这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传闻了。
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不管是东厂锦衣卫,还是朝臣,地方的藩王,都是不敢将民间的传闻,直接告诉皇帝的。
皇帝知道了。
就证明这件事情十之八九是真的。
朱见深的这番话说完之后,前面的官员也是心头一震,当然,他们并不是因为这个官少的传闻而感到心惊胆战,而是陛下当着朝会之时候,百官之面,将这些事情说了出来。
若是想要直接处理,下旨调查即可,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的在官员们面前,说出来。
朱见深看向刑部的尚书,然后是左右侍郎,各司的主事。
刑部尚书乃是老臣,名刘尚,洪熙元年进士,宣德三年为翰林讲读,正统元年为刑部主事,在成化四年,升为侍郎,成化十三年为刑部尚书。
这个刘尚,从小就是开挂般的存在,三岁始学识字,五岁进塾读《大学》,六岁详《中庸》,七岁攻《论语》、《孟子》,八岁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十六岁赴府试中秀才,而后在二十三岁的时候,金榜题名。
看似经历了四朝,但实际年纪也才六十五岁。
左侍郎名为孙荪窑,四十二岁,正统十二年进士,右侍郎名为张士林,四十四岁。
各司主事更为年轻。
如果说,皇帝讲的这个西安府的事情,只是让其他的臣子感到心惊的话。那对于刑部的官员来说,就是坐立难安,牵扯到身家性命的大事了。
除了谋乱,叛逆等重大的罪过,直接问斩之外,几乎所有的死刑犯都是要经过一套完整的流程。
由刑部审判,然后由都察院参核,然后送往大理寺审允。
三个部门都没有意见后,最后提交给皇帝最后批准。
这一项勾除,朱见深都很少过目,都是司礼监处理的。
虽然看似是牵扯到了三个有司衙门,可从审判纪录,整理卷宗,保存案宗,到最后的监察行刑,几乎都是刑部独立完成的。
都察院,大理司虽然都记录了案子,可到最后的处斩,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参与。
出现问题,刑部就是最大的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