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朕也给李辅臣说上一句实话,朕自从懂事以来,就不停的告诉自己,大明不能负于于太保,朕也永不负于太保,现在朕做的事情,于太保多多少少有些不满意,可朕还是做了,朕同意于太保的请辞,一方面确实是为了朝局考虑,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朕不愿意于太保太过劳累了。”
“他请辞之后,愿意住在京师,就住在京师,愿意回老家看看,就回老家看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才是于太保以后的生活…………”
“他为大明付出的已经够多了,不应该在劳累下去了……”
朱见深说话的时候满是深情,跟李贤这样聪明的人说话,朱见深当然不用藏着掖着,说明白一点,才能让李贤心中好受一些。
李贤听完之后叹了口气:“陛下,真是一番苦心啊,陛下,于太保为官清廉,身无长物,怎能过的起陛下所说的惬意日子,臣恳请陛下,恩待于太保。”
朱见深闻言一笑:“这你就放心吧,朕心中早就有了决断…………”
于谦请辞,是成化十四年的大明朝堂上发生的第一件大事。
这场朝堂的波动持续了一个月。
皇帝陛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于谦请辞,可于谦想要辞官归乡的念头的比较坚定,一次又一次的拒绝皇帝陛下的挽留。
最终再成化十四年三月,于谦得以请辞,归养与钱塘老家。
不过,针对于谦告老还乡的待遇问题,也经过讨论,定下了规格。
本来按照制度,告老还乡的官员只能享受半薪,可于谦却是破了规格,享受全薪、即便退休在家,每个月的还享受一品大员的全额俸禄,并且给予了于谦参理政事的权力,其书信奏章可直达天听……
作为大明的皇帝,于太保的学生,朱见深私下赏赐白银数千两,奴仆下人数十人。
当然皇帝赐下的京师府邸,也得以保留。
必要的欢送赐宴,朱见深也没有落下,朝中三品之上的官员全部参加,华盖殿中,朱见深亲自到场主持。
钱塘县,新年开春之季,在朝廷的授意下,开始为于谦 建立生祠,小小的钱塘县,有官府修建的生祠五座,百姓自发修建的生祠六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