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王文下放,辅臣缺少,兵部尚书的位置悬空。
朝廷需要挑选新的人入阁,掌兵部尚书事。
很多人都对这个尚书职务起了想法,奔波游走,不过,其消息却保存的很严密,一点风声都没有。
于谦,李贤各自给朱见深推荐一个人。
李贤举荐陈文入阁,掌兵部事。
于谦推荐彭时入阁,掌兵部事。
陈文,历史上李贤的接任者,在原先的历史上朱见深刚刚登基,就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英宗实录》总纂官,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
李贤在成化二年丁忧,陈文成为内阁首辅,行事鄙猥,任内无有能为,还拉后腿,算是此时大明官员的第二梯队,写写文章什么的不在话下,可将兵部交给他,朱见深可不放心,而且进入内阁,也不行,李贤举荐他,说白了,还是有私人感情掺杂其中。
彭时,此时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跟商辂一样,都是状元及第,他曾在成化元年至成化三年,为五品内阁参议。
在原先的历史上,他的历史地位很高,也曾经担任过首辅,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可朱见深还是觉得此时让彭时担任兵部尚书,还是有些为时过早,当下也是否决,但却告知于谦,可入阁辅政。
至于兵部尚书朱见深有了一个人选。
现在的江西巡抚,都察院副都御史韩雍。
他斗宁王,有功劳,有名声,最为重要的也有能力,唯一的不足点,就是稍稍年轻一些,还不到四十岁。
但在朱见深这里,年轻才代表着精力,当下便将想启用韩雍为兵部尚书的事情告知了于谦,李贤。
对于选用韩雍为兵部尚书,于谦觉得可行,可李贤却觉得韩雍太过年轻,虽然有功劳,可这个功劳有一部分是勇斗宁王来的。
宁王刚死没有多久,这韩雍就从地方官升到了京城,还升了两级,为兵部尚书。
朝廷的这一举动,是不是就朝着全天下的官吏说,敢于检举藩王之过,朝廷一定重用。
自己成经验包了,那藩王们能乐意,陛下能乐意。
天子之事无小事,这李贤想的多一些,也没有什么过错。
不过换成朱见深来说,李贤的顾虑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藩王享受国之供养,不说让其为国出多大的力,但也不能拖后腿吧,让地方官有点奔头,监督一二,皇帝也能接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