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样的加封不是白给的。既然他们已经是王爵,那政事堂的宰相会议就不用参加了,只要每月初一、十五来朝见天子,其余时间,朝廷都按照武三思的授意,特批五王在自己家中养老。五王拿到了空头衔,却被夺走了权力。不仅如此,扶阳郡王桓彦范被赐姓——既不是李氏,也不是武氏,而是皇后家的韦氏,这样的赐姓,倒像是在故意恶心桓彦范。而博陵郡王崔玄暐,则顺便被调到了两千多里外的蜀中去做梁州刺史。
原本根基就不强的五王,因此越发地失势,明眼人都看得出,天子站在武三思一边,至于五王,就该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在酷吏政治的影响下,官场这几十年来的风气极为凉薄,那些见风使舵的朝中官员,全都识趣地放弃了五王,甚至五王派去监视武三思、防止他向李显进谗言的考功员外郎崔湜,都不太看好五王的将来,改投到了武三思门下。
云麾将军杨元琰目睹了这一切,眼看着五王起高楼、宴宾客,然后渐渐人去楼空。他从武三思专擅朝政当中感觉到了情况的危险。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杨元琰无力改变整个局势,便请求弃官为僧,但是云麾将军作为皇宫北门的守卫者,位置极其重要,皇帝当然不批准这一请求。
敬晖听说了,笑着对杨元琰说道:“要是我早点知道杨公想要做僧人,我就去劝陛下同意你的要求。剃光你这胡人的脑袋,岂不是太妙了!”其实是在笑话杨元琰面容长得像胡人。
但杨元琰没打算和敬晖插科打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激流勇退,就会遇到危险。我的确是打心眼里想辞官出家当和尚的,不仅仅是做个样子。”
杨元琰是当初除了五王之外,政变团队中的一个核心成员,与张柬之、敬晖等人,既是交心的朋友,又有过命的交情。张柬之他们何尝听不出杨元琰话中的意思?此时的大势已经渐渐不利于五王,在此时急流勇退,也许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五王的心中仍抱有一点希望——好不容易才恢复的大唐,怎么会不想再多看几眼,怎么会不想让这个重生的王朝变得越来越好。他们确实是一片忠心,过去太宗、高宗两朝对大臣都很厚道,像对长孙无忌、褚遂良,也并没有太多为难。留在朝中,不至于真的有杀身之祸吧?
但事实很快将五王们的侥幸之心打得粉碎。皇帝李显用实际行动告诉五王以及天下人:至于吗?真的至于!不管你们之前有什么样的功劳,只要是被皇帝猜忌上的人,就一定会被除掉!
大唐恢复社稷后的短短几个月,张柬之等五王就先后被贬谪出京,彻底离开了朝廷的核心中枢。
不只是五王,还有当初政变团队中的其他核心成员,也面临着一场清洗。当初硬扶着李显赶往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因为在与朋友的家宴上议论了朝政,说了一些尖锐的话,被家里的客人告了密,武三思得以知晓。武三思当时正想整人立威,接到告密之后很高兴,捏造罪名将王同皎等人通通处死。
这一刻,人们不免回想起了一度被武周朝支配的恐惧。原来武三思要恢复过去武则天的施政方法,并不是一句空话。
告密的风波继续扩大,已经贬官到外地的朗州刺史敬晖、亳州刺史韦彦范(已经赐姓为“韦”)、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暐,全都被指控与王同皎有关,五人继续被贬,韦彦范被贬为泷州司马,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司马,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司马,崔玄暐被贬为白州司马。
他们的官袍从紫色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青色,堂堂五位宰相、郡王,最后变成了岭南几个偏远地区的公安局长。五王以为这就是最坏的结局了,略有些后悔当年没有听从杨元琰的建议,但是谁知道,最坏的结局还远远没有到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