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就是百济人的内讧。
从倭国远道而来,被推举为百济新国王的扶余丰,一直都充当着扶余福信御用图章的作用,作为一个摆设,被扶余福信用来套取倭国的外援。扶余福信雄心勃勃地展开着他的复国计划,要不是刘仁轨率军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进攻泗沘城的百济义军,扶余福信几乎就要完成他的复国大业了。
但是,扶余福信没有想到,最危险的敌人,往往藏在他最不能预料的地方。傀儡王扶余丰,居然先走一步,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六月,扶余丰突然发难,宣布福信叛国,下令诛杀。福信心知必死,高声唾骂道:“腐狗痴奴!”扶余丰大怒,下令直接斩杀福信,还用他的头颅做成了肉酱,活脱脱一场“舌尖上的百济”。
虽然扶余福信属于“亲日派”,站在大唐的对立面上,但他尚且在保持百济与高句丽、倭人的独立性方面上还有所坚持。而成功掌权的扶余丰,则全面地倒向了背后支持他的倭国。倭国也应了扶余丰的请求,大规模地向百济增兵。一百七十余艘战船,两万七千余名士卒,杀往朝鲜半岛。这是倭军第三次向百济增兵,增兵之后,倭军投入百济战场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四万多人。
八月初,唐军和新罗军队一起包围了百济王扶余丰所在的周流城,而倭军大举增援,惨烈的白江口海战拉开了序幕。两万七千倭军舰队在将军毛野稚子率领下,先夺取了新罗国的沙鼻岐、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海上联系。这时,倭人听闻唐朝派出的孙仁师七千齐地兵已经到达熊津,唐军因此实力大增,于是决定主动寻求决战,也往熊津而去。
这时,第四批倭军的一万余人,也在将军庐原君臣的率领下赶来。在到达熊津江入海处的白江口时,庐原君臣的先头部队遭遇了孙仁师率领的大唐水军的截击。
倭国靠海而生,舟师舰队是国家的骄傲,他们造出的大船,可以容纳一百二十余人。所以倭军自信可以在海上凭借优势兵力与唐军舰队一较高下。
但是,当倭军舰队真正面对大唐舟师时,才意识到了量级上的差距。
大唐的楼船,甲板之上仍有三层之楼,容纳士兵八百多人,水战之中,居高临下,士兵上下三层齐射,箭如雨下。还有绞车弩、炮车射来飞石。楼船下还有斗舰,上层士兵作战,下层船夫划桨,乘风破浪,进退自如。各船在旗舰的调度下,行动有序,秩序井然。
倭军舰队的大船和大唐的楼船相比,完全不能说是大船。而且大船上缺少遮蔽,船内士兵全都暴露在唐军舟师的射程之下,一场遭遇战演变成了混乱的溃退,庐原君臣不敌唐军,败退下来。
败退后的庐原君臣率领倭军舰队,与毛野稚子的舰队,以及扶余丰率领的百济舰队汇合至一处,整顿舟船,第二天再次去救援正被唐军围困的周留城。绝对优势之下,倭军以为可以顺利击败唐军舰队,于是借着风势,向唐军舟师的水上战阵发起冲击。几轮箭雨之后,倭军和百济军冲进唐军战阵,一阵轰隆作响,最前头的几百条大船碰撞在了一起。
激烈的接舷战发生了。
倭军船只众多,拥挤在唐军舰船前。之前的倭国、百济指挥官,自信可以靠实力取胜,谁都没有事先查看过战场,这时他们才发现,舰队已经挤在一片浅滩之上,很多舰船都搁浅了,难以转动,场面混乱不堪。
中了唐军的计了——毛野稚子等倭军将领心想。而就在这时,唐军的斗舰、小型艨艟战船出现在倭军、百济军的两翼,游走着射来了火箭。倭军在浅滩之中难以调转船只,众多船只全都拥堵在一起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势越来越大,渐渐地将所有船只吞没。
短短几个时辰,战斗已经变成了一场火灾,烟炎灼天,海水皆赤,四百艘倭军战船化为灰烬。
白江口之战,以唐军的完胜而告终。倭军倾国派出的主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倭国几十年积攒的精锐战舰、武士,连同他们征服三韩、百济的野心,都在一夕之间化为泡影。由于倾国之兵全军覆没,倭国已经没有了再与唐廷抗争的力量,甚至无法守备本土,因此天智天皇遣使朝贡,向唐廷称臣。
这场战役也直接摧垮了百济人的信心,扶余丰逃出战场,也不敢再去他摇摇欲坠的靠山倭国那里,而是往北逃窜,投奔高句丽。其余百济将士全都投降了唐军。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百济全境生灵涂炭,尸骨遍野,民生凋敝。造成这样惨剧的,既是唐廷的征伐,也是百济贵族、倭国势力的一己私欲,但最终受苦遭殃的,还是百济的平民。
战火无情,兴亡苦的皆是百姓。
刘仁轨平定百济后,抓紧时间抚平战争的创伤,收敛骸骨,修桥补路,百济平民终于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这场战争,除了让大唐得到了百济各城的支持之外,还给唐廷带来了一个意外的礼物,那就是大将黑齿常之。白江口之战后,百济全境投降,只剩下黑齿常之驻守的任存城仍然坚守。在刘仁轨的劝说之下,黑齿常之率城投降。这位年轻的扶余族将领,将在未来成为新一代的名将,带着大唐的王旗,征战在帝国的西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