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的朝堂,隐隐分成三个派系。
这三个派系在天子李世民的领导下,确实都想要施展抱负,开创一个新的太平之世。但是,之前玄武门发生的惨剧实在太过暴烈,骨肉相残实在太过震撼,使得这件事成了每个人心头的一道伤疤,任谁都是心有余悸。因此武德年间的政治斗争,一路延续下来,朝堂上看不见硝烟,但是每一个派系都绷紧了全身,防备对方的反扑。
声势最大的派系,自然是跟着李世民一路披荆斩棘的哥哥们了。秦府功臣是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受益者,贞观初年,房玄龄、杜如晦成了尚书左右仆射,也就是事实上的左、右宰相,总揽尚书省六部的行政大权。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张公瑾、侯君集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武将,也都位列十六卫大将军,成为一方大员。作为一起出生入死,还一起拿建成、元吉纳过投名状的兄弟,功臣小团体的自我认同感与关系紧密度极强,俨然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朝中群臣。
地位颇为尴尬的,是原本建成、元吉的旧人。这些旧人在新朝重新得到重用,有代表性的就是魏徵和王珪二人,他们受李世民看中,分别担任尚书右丞和谏议大夫,官位虽然不如房杜等人,但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便下了命令,让谏议大夫等谏官也一同入朝堂议事,所以王珪、魏徵等人同样也进入了帝国的核心决策圈,地位虽不高,但职权却十分重大。而建成、元吉手下原先的武将们,在被调往二线观察一段时间后,也重新予以重用。比如围攻玄武门的薛万彻,不久之后就会重新执掌重兵,成为帝国响当当的名将。
而第三股小团体,态度则更为微妙,那就是跟随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元从功臣们。李唐集团的创业分为两个阶段,如果说秦府功臣们就像公司上市时成功打得新股、一举登天的投资者的话,那元从功臣们就好比创业阶段的天使投资者,像武士彟这样的元从功臣,就是在太原实打实真金白银资助李渊成功起兵的。而作为这个小团体当之无愧的领袖,裴寂更是有着大唐帝国创始合伙人的超然地位。贞观初年,裴寂卸去尚书左仆射的职位,只是担任荣誉性质的司空,但是朝廷要做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看裴寂的脸色。
毕竟谁都知道,裴寂的背后,就是那位太上皇。
退位后的李渊,虽然是太上皇,但在朝堂上仍然保留着很大的权力。他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就算退了位,不参加朝会,在朝野也还是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而且通过裴寂等重臣,也对帝国权力中枢的决策在施加影响。
按照礼制,皇帝退位之后就要让出正殿,让新帝使用,但李渊自有他不让出的底气,所以到了新朝,天子李世民仍旧住在东宫,也在东宫上朝议政,皇帝居住的太极宫,始终由李渊悠闲地住着。
新年之后不久,盘踞在泾州的天节军统帅、燕山王李艺终于不出所料地谋反了,同时还占领了天纪军统帅张谨所辖的豳州。张谨也是李渊的老哥们,大唐的元从旧臣,此时李艺顺利地占领豳州,接管张谨的天纪军,让人不由得怀疑张谨这样的元从旧将对新朝天子的态度。这时李世民只能派出他最为信赖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前去平叛。仰赖李世民在军中的影响力,李艺还没有与平叛的官军交锋,手下便哗变不干了,李艺带着亲信家人逃走后,在路上被杀。朝廷将他枭首示众,并褫夺了赐姓,李艺从此又改回叫“罗艺”。
罗艺的反叛,也许是意料之中的,李唐平定天下,靠的是唐廷与江南的杜伏威、辅公祏集团和幽州的罗艺集团的三角联盟,罗艺、杜伏威对于唐廷更多的是种战略合作关系,如今杜伏威已经在辅公祏叛乱时原因不明地暴卒了,罗艺的幽州势力在李瑗、王君廓一案后自然会坐立不安。然而,另一场谋反案则让李世民始料未及。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义安王李孝常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密谋带领宫中宿卫兵造反,但李世民早年布下的情报体系发挥了作用,这件阴谋提前暴露,一场叛乱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