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一动,顺着话茬问道:“这边的水源怎么样,方便打水吗?”
陈嘉立马回答道:“山下有一处水源,从石头缝里往外滴水,能喝。虽然慢了些,但总还是能打到的。”
听到是从石头缝里滴水,我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前沿的情况一般都比较艰难,有这种能滴水的石头缝,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有些阵地日常的生活用水和喝的水,都全靠军工一点一点背上去。一旦敌人封锁地严密一些,就可能要会断水断粮。
断了粮食,人还能抗七八天,可要是断了水,连三天都很难抗住。
短暂的喜悦之后,我跟着蒋胜志和陈嘉,一起往前走。前面就是几处小高地了,但什么也看不清,只能隐隐看到山的轮廓。
陈嘉给我指着说道:“班长,咱们一排的阵地在西南边上的这个小山头,二排在东边主峰上,再往东南方向的山上是三排。大部队都在坑道里面,正面阵地上只留几个放哨的监视敌人的动向。”
我心里有了底儿,这三个小山头并不大, 也并不靠近主干道的公路。而且这个地方,不管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是山,不方便大兵团的作战。所以,也并不是敌人主要的进攻方向。
想想,如果是战略要地,也不可能安排一个全是新兵的连队来驻守。
事实上,在进入到阵地战和对峙的阶段之后,南北双方都将铁原、金城一线作为主要的战场。铁原、金城那里的地形很奇特,不管往南还是往北,都是一马平川。谁能够拿下那几个山头,谁就能够威胁到对方的整个纵深。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南边还是北边,都必须牢牢死守每一寸阵地。
而我们这里,属于中线偏西,并不是主要战场。以至于命令下到这边的阵地上,并不要求死守阵地,只是要求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依托工事,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阵地守得住就守,守不住的时候,可以主动放弃阵地。
不过,不是主要战场,却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战斗。
大规模的进攻和防御作战是没有的,但是小分队的夜袭和伏击却是非常频繁的事情。
听陈嘉讲,美国人现在也学精了,甚至开始学习志愿军的战术,用小分队在晚上夜袭志愿军的阵地,有的时候还企图从阵地上抓走哨兵。
对于这一点,我倒是没有什么惊讶的地方。
敌人学习我们的战术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五次战役向后撤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充分领教过敌人强大的学习能力。
美国人利用装甲部队和炮兵的优势,组织精锐的特遣队对着志愿军的纵深打穿插,企图将志愿军主力部队分割包围,然后歼灭。
穿插分割,这是前几次战役中,志愿军最拿手的战术。但到了五次战役的时候,却被美国人学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