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李承乾问及那部古文典籍时,王辰却轻轻摇了摇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神秘。他缓缓说道:“那部典籍,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其深奥与博大,非我所能轻易触及。我虽有心批注,却恐力不从心,恐辱没了先贤之名。”
此言一出,李承乾不禁愣住,心中涌起阵阵疑惑。他深知恩师对新奇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却未曾料到他会如此谦逊地面对一部古文典籍。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王辰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原因——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从不轻言征服,只愿以谦卑之态,汲取前人留下的每一滴智慧甘露。
于是,李承乾更加好奇地问道:“老师,您这是开始踏上了一场探寻古人智慧的旅程吗?即便是那些看似不可触及的经史子集,您也定能留下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批注吧?”
王辰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虽然这些典籍不容轻易改动,但我的批注,便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我对他们智慧的致敬与传承。在这条路上,我愿做那永恒的旅者,不断追寻,不断前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李承乾仿佛迷失了方向的航船,每当他翻开那些尘封的古籍,眼前便是一片雾茫茫的未知世界,心中的困惑如同秋日里纷飞的落叶,层层叠叠,难以梳理。那些古老的文字,宛如夜空中遥不可及的星辰,闪烁着诱人的智慧之光,却也让人感到莫名的距离与迷茫。
“这书页上的字符,仿佛是久别重逢的老友,它们对我了如指掌,而我却成了它们眼中的陌生人,这种无力感,真是让人头疼欲裂啊。”李承乾苦笑着向王辰倾诉,语气中夹杂着几分自嘲与无奈。
王辰闻言,不慌不忙地往身后的雕花椅上轻轻一靠,双手优雅地交叠于腹前,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仿佛是在告诉李承乾,这一切都有解决之道。“嘿,你这小子,还在那儿对着古籍发呆呢?为师我现在可是忙得跟陀螺似的,哪有闲情逸致去搞什么‘文字考古’。咱们这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有正事要办。”
正当李承乾满腹狐疑之际,王辰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你之所以埋头于这些古籍之中,探索古文的奥秘,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做足准备。复习这些经典,不是为了简单的记忆,而是要让它们成为我们心中最坚实的基石,助我们在科举的战场上披荆斩棘。”
“科举考试?”李承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愕,随即又化为深深的思索。他记得,数月前朝廷曾放出风声,有意重启科举,选拔天下英才,没想到这消息竟如此之快地逼近了现实。
“是的,科举重启,意味着我们的机会来了。我王辰此生所求,不仅是传授学问,更要以所学为天下苍生谋福祉。而通过科举入仕,正是实现这一抱负的最佳途径。”王辰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可动摇的决心,他看向李承乾,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承乾,你天赋异禀,若能将这些古籍中的智慧融会贯通,定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大唐未来的栋梁之才。”
这一刻,李承乾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激励,心中的迷茫与困惑一扫而空。他深知,自己不仅是在为科举而学,更是在为心中的理想与信念而战。于是,他坚定地点了点头,目光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与王辰一同踏上了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举征程。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关于智慧与梦想的传奇正悄然编织,其主角,一位隐居山林却心怀天下的智者——王辰,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准备以非凡之姿,搅动大唐的风云变幻。
“天机已至,为师此番出山,恰似春风化雨,恰逢盛世重启科考之契机。”王辰的话语中,藏着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进士科,乃龙门一跃之试炼,其深奥非比寻常,诗词歌赋,策论时评,乃至古文经义,皆需信手拈来,方能笑傲群雄。”王辰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岁月的尘埃,直视那科考场的重重考验。“即便为师对古文经义早已烂熟于心,犹如囊中探物,亦需日夜不辍,精益求精,恐有丝毫懈怠,错失良机,犹如明珠暗投。”
李承乾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恍然大悟的光芒,心中那团关于老师不凡的谜团瞬间明朗。自幼他便知,这位老师胸中藏有万卷书,笔下生花,文采飞扬,足以照亮整个文坛。而今,见他对待科举如此谨慎细致,更觉老师非凡,那份对学问的敬畏与执着,如同璀璨星辰,引领着他前行。
“老师啊,您若不提,弟子几乎忘却一桩要事。”李承乾猛地一拍脑门,如同灵光乍现,“我与五弟途中偶遇一景,京城街头,官兵列队,正于皇榜之下,张贴新令,其内容,或许正是那万众瞩目的科举重启之讯!”
李承乾心中暗自思量,安京兆府之举,无疑是父皇旨意之体现,而自己作为储君,此事自然瞒不过他。但在恩师面前,他巧妙措辞,既透露了关键信息,又不失谦逊谨慎。
王辰闻言,先是一愣,旋即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轻轻打了个响指,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如此说来,吾之所料,果不其然。这不仅是科举重启的号角,更是你我师徒共赴时代盛宴的序章。”
想象中,那皇榜之下,人潮涌动,议论纷纷,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而在这场盛大的科举盛宴中,王辰将以一介布衣之身,携满腹经纶,步入朝堂,以非凡之智,影响大唐,乃至改写历史。他的每一步,都将如同星辰轨迹,璀璨夺目,引领着大唐走向一个新的辉煌时代。在晨光初破的京城,一道前所未有的光芒悄然洒落在古朴的石板路上,那是朝廷宣布重启科举盛事,象征着智慧与荣耀之光再度照耀这片古老土地的消息。皇榜,那镶嵌着金丝银边的巨幅宣告,不仅贴于城墙之上,更仿佛烙印在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士子心田,引发了一场无形的风暴。
历史的车轮,似乎总在不经意间碾过既定的轨迹,却也在细微处留下了异样的回响。王辰,这位洞悉世事却又不失童心的师者,站在熙熙攘攘的街角,望着那随风轻摆的皇榜,眼中闪过一抹深思。他心中暗自低语:“即便是穿越千年而来,也无法轻易改写命运的脉络,但至少,我能为这既定的篇章添上几笔不同的色彩。”
时间,这位最公正的见证者,此刻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提醒着众人:自皇榜昭告天下之日起,接下来的半月,将是无数学子怀揣梦想,争相涌向科举大门的黄金时段。
王辰转身,目光温柔地落在李承乾身上,那是一种融合了赞许与期许的光芒。“承乾啊,若非你心细如发,为师怕是要错过这趟通往未来的早班车了。届时,只怕报名之处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他的话语中,既有对弟子的肯定,也透露出对即将展开的旅程的期待。
李承乾闻言,脸颊不禁微红,心中的得意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却仍保持着谦逊的姿态。“老师言重了,弟子不过是尽了本分,您的事,自然就是我们李家兄弟的头等大事。”他拍打着胸膛,那份自信与决心,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顾虑与犹豫。
“不过,”王辰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你们李家子弟,难道就没有人想在这场智慧的盛宴上一试身手吗?”此言一出,李承乾与李治面面相觑,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与无奈。
李承乾挠了挠头,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意:“老师,我们的斤两您是最清楚的。虽然心中有着鸿鹄之志,但现实却是如此骨感。若真有那份才情,我们定不会错过这等机会。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榜兴叹,还望老师勿怪。”
王辰听后,嘴角含笑,眼神中满是对弟子的理解与宽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科举之路虽暖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