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略窥门径

在寻常人的视野里,不过是晨曦微露至夜幕低垂的轮回,而他,却似手握星辰图谱,能穿梭于时光长河,将你的血脉脉络,从远古的晨曦直至未来子孙的夜空,一一勾勒清晰。这不仅仅是算命的戏法,而是洞察世态炎凉的深邃智慧,让李世民这位即将君临天下的雄主,也不禁暗自庆幸,若非早一步邂逅了王辰这位奇人,自己或许也只是他宏伟棋局中一枚精心布置的棋子。

王辰的智谋,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仅照亮了当下的路,更预见了未来的风雨。那些盘踞一方的地主豪强,自诩为地方之龙,却未曾料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位青年手中翻云覆雨的棋子。他们的傲慢与固步自封,在王辰的眼中,不过是即将崩塌的积木城堡。

试想,若王辰真的一朝得势,步入朝堂,那将是何等的景象?满朝文武,乃至整个帝国的脉搏,都将随着他的每一次布局而跳动。他们或许会惊叹,会惶恐,却无人能及他之万一,在智谋的较量中,王辰无疑是那不可逾越的高峰。

李世民的心中,震撼之余,更多的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他深知,王辰所提的前三条策略已足够惊世骇俗,而后三条,更是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引领着他们向更深的智慧海洋进发。这不仅仅是策略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的飞跃,从表象的剖析直达本质的洞察。

“王兄弟,你前四条妙计我已略窥门径,但那最后两条,定是更加精妙绝伦,能否让我一窥究竟?”李世民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王辰微微一笑,举手间尽显从容,先邀李世民品一口香茗,让思绪随着茶香缓缓沉淀。随后,他轻敲桌面,仿佛是在敲击历史的鼓点,缓缓道来:“自隋末至唐初,乱世如潮,英雄辈出。每一方诸侯,无论其志在何方,皆需构建自己的王国,从地方到中央,从官员到百姓,无一不经过他们的精心雕琢。大唐虽已立国,但真正的安宁尚需时日。武德六年,杜伏威之乱的平息,标志着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的终结,然而,真正的挑战,往往隐藏在平静之后。”

王辰的话语,如同画卷般在李世民眼前徐徐展开,让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与王辰并肩作战的决心。他知道,有了王辰这样的智囊,大唐的未来,将不可限量。在那光阴如梭的四五载间,仿佛只是晨曦初露至黄昏轻垂的短暂轮回,大唐的版图上,旧时代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诸侯割据的遗毒,如同深植于沃土中的杂草,悄然蔓延,其中尤以那些各自为政、私授官职的现象最为棘手。这不仅仅是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人才与信任的旷世较量。

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此刻面对着王辰的直言不讳,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那是对真相直面而来的惊愕,也是对深邃智慧的钦佩。他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寒流自脊背升起,直抵心尖,那是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交织的战栗。

王辰的话语,如同一柄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帝国的病灶。他提到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紧迫,更是人才库的枯竭。试想,在广袤的大地上,县令、县尉等基层官员的空缺,如同漫天星辰中的黑洞,亟待填补,而合适的星辰却寥寥无几。

“若我手握千军万马般的人才,”李世民心中暗自思量,“又怎会容忍这些历史的残渣继续侵蚀帝国的肌体?”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一颗新星的升起都需要时间的孕育,每一份信任的建立都需经历风雨的洗礼。

诸侯时代的官员,如同漂浮在洪流中的浮木,有的依附于窦建德等强权之下,有的则如墙头之草,随风摇摆,他们的忠诚与才能皆难以让人信服。李世民虽胸怀宽广,却也深知,帝国之舟,不容半点蛀虫侵蚀。

正因如此,他才迟迟未动,不是不想清理门户,而是顾虑重重。新官上任,若无足够的政务经验与能力支撑,恐怕只会让本就动荡的局势雪上加霜。于是,他选择了隐忍,让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暂时存在,以待时机。

但王辰的提议,如同一缕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科举制,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制度,仿佛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帝国输送新鲜血液。这些经过严格选拔的人才,将成为替换那些“不适任”官员的利剑,让帝国的肌体得以净化,焕发新生。

李世民的眼神渐渐坚定起来,他看向王辰,那是一种信任与期待的光芒。“王兄弟,科举之制,或可解我此忧,让帝国焕然一新!”他的声音虽轻,却饱含力量,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决心。

王辰微笑着点头,两人之间的默契,如同山川湖海般深邃而广阔。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大唐的辉煌篇章。李世民轻轻摇头,嘴角挂着一抹无奈又释然的笑,心中暗忖:“这长安城,紫禁之巅,纵是天下权柄汇聚之地,却也难容得下万千英才的壮志豪情。人潮涌动,非但城池无法承载,更无必要将所有良才尽数束缚于此,毕竟广袤天地,方是英雄驰骋的舞台。”

他的思绪飘远,仿佛已跨越千山万水,看见那些经过精心雕琢、政务磨砺的精英们,如同被精心培育的种子,正待播撒至大江南北,每一处需要革新与活力的土壤。他们不仅仅是替换掉那些立场偏颇、固守陈规的官员那么简单,而是像春雨般润物无声,悄然间改变着国家的每一寸肌理,让清廉与智慧之花在每一寸土地上绽放。

“想那科举之制,自古便是选拔贤能的利器,而今我们更是独辟蹊径,增设政务实务科目,专为培养治国理政之材。”李世民眼中闪过一抹坚定,“这些学子,历经寒窗苦读,更在实战模拟中摸爬滚打,其能力与见识,绝非泛泛之辈可比。他们之中,必有如星辰般璀璨的未来栋梁,将我大唐的辉煌推向新的高度。”

言罢,李世民深吸一口气,仿佛将这份对未来的期许与信念,深深烙印在心田。他提起精致的紫砂壶,动作流畅而充满仪式感,为王辰斟上一杯香茗,茶水在青瓷杯中轻旋,泛起层层细腻的涟漪。

“王兄弟,你我今日所论,如同拨云见日,让我心中那幅治国蓝图更加清晰。但你所言,尚有最后一点未及详解,此点又将是何等的惊世骇俗,与我大唐未来何等重大关联?”李世民的话语中,既有迫切也有几分戏谑,显然对王辰即将吐露的见解充满了期待。

王辰微微一笑,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那份从容与自信,仿佛他已预知未来。他缓缓起身,步伐稳健,目光穿过窗外,仿佛已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唐。

“陛下,这最后一点,关乎世家与寒门之平衡,人才流动之畅通。试想,若我们能在科举之外,再设机制,鼓励世家子弟走出家门,深入民间,体验百姓疾苦;同时,也为寒门学子提供更多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高层,参与决策。如此,既能打破世袭垄断,又能让智慧与才能无界限流通,大唐的基业,岂能不更加稳固,繁荣昌盛?”

王辰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震撼着李世民的心灵。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提议,更是对大唐未来的一次深刻洞察与重塑。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那份默契与决心,已深深植根于彼此心中。李世民静立于书房一隅,双手负后,目光深邃地绕着这满载智慧的空间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乎在与历史的低语共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期待,仿佛连时间都在屏息,等待着即将绽放的思想火花。

王辰,这位满腹经纶的智者,仿佛沉浸在一片只有他能触及的思维海洋中,缓缓踱步间,周身环绕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终于,他停下了脚步,声音如同晨钟暮鼓,悠远而深沉:“最后一言,科举之制,其根深植于世家脉络之中。”

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李世民心中千层浪。只见李二陛下猛然间从沉思中惊醒,身形一震,几乎要踏破虚空般站起,眼中闪过一抹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激动。“世家……”他喃喃自语,声音中既有探寻也有几分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