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吐蕃国的国王,我其实了解不多,毕竟他才登基几个月。”
“别说是我,估计他们国内也没几个人真正了解他。”
“但这不妨碍我做出一些推测,这位年轻的国王无法驾驭庞大的吐蕃国。”
“以他的年纪,不过是少年,有何威信能让整个吐蕃国对他俯首帖耳?”
“我对松赞干布不了解,但对吐蕃国略有耳闻,也知道一些内部情况。”
“和大多数边疆民族一样,吐蕃国由无数部落组成,甚至包括几个原本在高原称王的国家。”
“以前的吐蕃国都是老练的统治者,经验丰富,有多年积累的威望。”
“突然换上这么个年轻人,那些部落会心甘情愿服从吗?”
“不说别的,几个大部落肯定心怀异志,甚至吐蕃国宰相都能自成一派,与国王分庭抗礼。”
“在这种情况下,松赞干布的处境岂不是岌岌可危?”
这些都是王辰熟知的历史,在松赞干布接手的这段时间里,吐蕃国内部本就四分五裂,各自混战。
他现在这样分析,道理自然说得通透,听得李二和房玄龄目瞪口呆。
这对君臣从未深入研究过吐蕃国内部状况。毕竟地处偏远的西南,与中原不在同一层次,人口稀少,土地荒凉。
隋唐时期根本没兴趣关注。因此,这个国家内部有多少派系,国王与宰相争斗得有多激烈,李世民等人一无所知。
现在听了王辰这番高瞻远瞩的分析,两人瞬间醒悟了。
李世民不禁喃喃自语:“松赞干布年轻,恐怕是君弱臣强,难以驾驭众多部落和臣子的野心。”
“所以他刚即位,底下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想借机分裂吐蕃。”
王辰点头,认同这个分析。
“确实如此,松赞干布还是有些头脑和手腕的。他派人来大唐,不就是为了找个强大的靠山,为自己遮风挡雨吗?”
“只要他承认大唐为宗主国,就意味着他这个国君领导的派系将受到大唐的保护和庇护。”
“他的大臣和各部落首领就得顾虑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唐,担心朝廷会出兵镇压他们。”
“一旦吐蕃内部出现纷争,到了兵戈相见的地步,那些土著首领和无足轻重的大臣,真能抵挡得了我们大唐的精锐部队吗?”
李世民忍不住猛地一拍大腿。
“懂了,我彻底懂了,原来是这个道理。”
“打着大唐的旗号,找个实力雄厚的靠山,为自己挡风遮雨。”
“等松赞干布羽翼丰满,就可以着手清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了……”
“反正只是认个宗主国,也没什么实质损失,无非就是面子上有点尴尬,跟权力地位比起来微不足道!”
王辰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
“老李啊老李,你今天总算开窍了,还会举一反三了。”
“不过你还没说到,等松赞干布真正独立,他还认不认这个宗主国,可就说不准了!”
房玄龄随即皱眉道:“王兄弟,按你的意思,这松赞干布就是一头喂不熟的白眼狼?”
“饿了就找我们大唐要吃的,吃饱了就一脚踹开,甚至可能反过来咬我们一口。”
王辰撇了撇嘴,无奈地说:“别说他,我们大唐周边这些国家,哪个不是白眼狼?”
……
李世民和房玄龄顿时沉默,这话他们无法反驳,因为事实如此。
那些小国小势力,就是一群狼崽子。只是现在大唐实力太强,这群狼崽子都趴在地上装狗,一旦大唐露出疲态,立刻都会变成饿狼。
李世民不由摸了摸下巴,缓缓开口:“这么说来,大唐这次不应接纳吐蕃,应该让他们自己斗。”
“等他们斗得四分五裂,我们再派大军收拾残局,那时直接坐享渔翁之利,岂不是更好?”
王辰立刻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着李世民。
“你这老李,果然经不起夸,刚才还说你开窍了,懂得举一反三。”
……
“结果刚说完没几句话,你又变回木头脑袋了。”
李世民嘴角抽了抽。
“王兄弟,我说的不对吗?”
王辰猛摇头。
“你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你毕竟不是一国之君,天子要考虑的比你多得多。”
“如果我是大唐皇帝,绝不会像你那样拒绝接受吐蕃,反而会乐呵呵地当个宗主国。”
李世民顿时捂脸。
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何自己的表现好像配不上王兄弟口中描述的那个大唐天子。
自己真是太惭愧了,是不是该赶紧道歉……当然,惭愧归惭愧,但谈正事还是要认真对待。
“掌柜的,你刚才不是说松赞干布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吗,怎么现在又要高高兴兴地当宗主国呢?”
王辰这次没有嘲讽李世民,反而拉着李二和房玄龄坐近一点。
“因为你们只看到表面,只想到了拒绝松赞干布的请求,让吐蕃陷入内乱。”
“其实只要策略得当,我们可以在狼崽子身上割几块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