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易水寒风似刀

荆轲传奇 肖天 1133 字 6个月前

忧郁的天空,灰蒙蒙一片。秋天肃杀的冷风,带走满树枯黄的落叶,飘落在易水河畔,像一幅凡高的抽象画,画风悲凉和孤独!

风声鹤唳,疾风吹皱易水,河面飘飘荡荡,如同一位心事重重的佳人!

事实上,易水是条美丽的河流,周围青山环绕,绿荫如盖,鸟语花香……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

但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这条易水将要改名换姓,因为易水的那边曾经是赵国的地界,如今已被秦国占领。

相距一水之隔。

秦国的军队正虎视眈眈的望着易水,随时随地将越过易水,北上攻占燕囯的都城。

这时,易水的驿道上飘来辚辚的马车声缓缓驶来,然后骤停在易水北岸。

来了四辆马车,三辆是两匹马拉的马车,另一辆是用四匹白马拉的马车,车厢非常宽大豪华。

令人奇怪的是,马是白马,从马车上下来的人也是穿着几乎清一色白色的素衣。只有两人的衣袍不相同,一人穿着华丽的紫金袍,腰佩宝剑,头戴进贤冠,这是荆轲。另一人穿一身黑袍,额头系一条玉带,这是秦舞阳。

这些马车上的人从燕国的都城出发,一路往西,到达易水边下车,这是向荆轲和秦舞阳做最后饯行。

穿白大褂的人之中有太子丹,鲁敖,阿驰,高渐离,还有两人是太子的亲信。

送行的人之所以一身白衣,也是因为荆轲和秦舞阳此次前去秦国腹地行刺嬴政,是一场自杀式袭击,几乎无生还的可能,所以大家用这种悲壮的方式来送行。也许这种行为让后来的人无法理解,这看上去似乎不大吉利,但史记确实是这么记载。这情形让人想起当年秦穆公在崤山与晋国大战。当时是晋国的晋文公刚刚去世,秦穆公认为晋国出现内乱,正是进攻的好机会。但百里奚认为人家在大丧时期,不易攻打,这有悖常理,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秦穆公不听劝告,固执己见,派百里奚的儿子为大将进攻晋国,结果在大战前一天,百里奚来到军前大哭不止,认为自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秦穆公闻言,大声呵斥丞相百里奚,说他这是扰乱军心,罪不可赦,命人将百里奚押下去,等凯旋而归时再惩罚他。果不其然,这一仗秦军被围困崤山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三人回去报信。秦穆公听说后这才如梦初醒,后悔没听百里奚的劝告。他痛心疾首,于是穿一身白衣跪在地上为死去的将士哭泣!

荆轲和秦舞阳无疑是两个英雄人物,真正的勇闯鬼门关,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毫不畏惧!

荆轲走下马车后朝来时的路一直探着身子,似乎在等一个人。

在临行前的最后时刻,大家一一告别。

太子丹急忙上前向荆轲和秦舞阳行了一个恭恭敬敬的大礼:“两位大侠,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本宫只能送你们到这了。前面已是被秦国控制的赵国边境。本宫再次恳求两位大侠,燕国的前途命运就拜托你们了!希望你们一定完成使命!”

荆轲和秦舞阳还礼道:“放心吧太子殿下,凭我俩的功夫,杀掉一个嬴政不在话下。”

“好,那就此别过,祝你们好运!”太子着急着送他们离开。

荆轲不慌不忙道:“殿下,请稍等片刻,容我与兄弟们做个告别。”

太子殿下两眼直勾勾的看着他,想拒绝又开不了口。

荆轲不等太子丹同意,旋即走到鲁敖和阿驰面前,他们三人有八拜之交,彼此感情深厚,挥泪做最后的告别。

寒风凛冽,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荆轲扭头看向高渐离,见他跪坐在一张孤独的琴弦前,面对着浪花翻滚的易水,心中黯然神伤!

风越来越大,将他发髻上的丝带和身上的衣角吹得凌乱飞舞,也衬托出他瘦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