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千古难题

当一个朝代盗贼蜂起的时候,必然是朝廷的政策出了问题,这个从文景之治之前便开始的土地难题,困扰了华夏上千年。

之后历朝历代,从唐朝再到宋朝,最后到明朝,许多有志向的人,也都在想方设法改革土地政策,想要找出一条更好的路来,但每次改革,无一例外都是遇到了极大地阻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便是几千年来存在于村乡之中的最大阻碍。

地主乡绅。

乡绅的正式名称,直到宋朝才出现,但从秦汉的士和绅的概念诞生起,就一直存在了,被称作“四民之首”,在交通信息不发达,政令不下乡村的古代,是联系百姓和朝廷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

于是也诞生了北宋时一句有名的话。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里面的士大夫,便包括了庙堂之上的重臣大员,以及各层各级的官僚,最后乃至乡间的地主士绅。

皇帝并不直接面对百姓,而是面对士大夫,再通过士大夫治理百姓,从而治理天下。

这种方式充斥着无奈,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有不少皇帝尝试改变,最后发现即使是皇帝的的力量,也无法彻底解决。

这套东西形成定式后,最基层的乡里村间,变成了最上面无法触及的地方,虽有亭长伍长,但这种数年轮替的官员,怎么比得上百年家族势力深厚?

所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在华夏大一统的外表下,很多地方可谓是地主豪族控制的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虽然明面尊奉的是朝廷律例,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种积重难返的陈苛,在皇朝兴盛时倒还能维持作用,但在皇朝积弱的时候,变成了极为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朝代末期,皇权衰败的时候,对于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决定他们生死的不是皇帝,而是同一个村里的乡绅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