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开始琢磨着如何授权,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的团队迅速成长。
最直观的是,培养了吴邦、冯坚、戴恩林、姚琴四位第一梯队得力干将,他们又把唐科的方法进行复制,来到汇融创投后又培养了一大帮人。
这些人,不管在业务团队管理,还是在人员招聘甄选、培训、激励方面,都比一般客户经理强很多倍。
他们身上的职业操守,不仅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业绩,还能影响到他们做人的三观和思维方式。
于洪才显然又钻牛角尖了,明年汇融创投有很好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思路,他还是坚持用自己方式来做事。
因此,总觉得适应不了。
唐科本不打算再费口舌去说于洪才,因为对方年纪也大了,现在每个月收入三万往上,其实也不错。
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忙都忙不完,不可能为小事情浪费时间。
人与人交往就是这样,那些思维同频,三观一致,成长速度基本上相一致的人,肯定可以走得更远,而有些人注定会被甩开,那就是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
原理就像读书,小学毕业,有些人成绩很好,被分配到好学校,尖子班。
有的成绩不好,只能上垃圾学校。
对于优秀者来说,他们又成功的淘汰一波人,那是社会规则默许的。
同样进入初中,还会有一大批人被分流出去,再次被优秀者淘汰。
高中、大学都是如此。
当然,这里的淘汰,并不是说败淘汰者注定一事无成,只是说明他们在某个竞争平台,或者某种社会机制下,输给了某些人。
有人奋发图强,实现弯道超车或者后发赶超的也正常。
在唐科看来,于洪才有点落后。
于洪才也不傻,立即明白了唐科的用心良苦,原来不是他不适应助贷行业,而是观念限制了他的思维。
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我就不能及时醒悟呢?
于洪才对唐科千恩万谢,不再提离开汇融创投去跟唐科的事。他知道,不如乖乖回去改变自己,争取把团队搞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