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下面一千多人同时行礼,那场面确实挺壮观,刘学的心里也升起一股自豪感。
礼毕,礼部尚书来宗道把记录着所有进士名单的榜放到一个云盘里,百官也跟着动起来,准备从午门出宫。
从午门出宫后,百官和所有进士再一起到东长安门外把榜挂上,这样传胪大典的流程就全部完成了。
然而,就在来宗道把榜放到云盘上,正要迈步走向午门的时候,刘学突然出声。
“诸位爱卿,且慢。”
刘学一发话,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他们齐齐扭头看向刘学,几乎所有人都在想,这皇帝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啊。
待众人停下脚步后,刘学从御座上起身,然后走到了一众新晋进士队伍前。
“你们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一科进士,如今参加过殿试后,你们也算是朕的门生了。作为老师,朕希望你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作为大明的皇帝,朕希望你们以后能够戒骄戒躁,好好的为大明,为大明的万千百姓服务。”
“唐太宗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诸位爱卿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这句话的意思就不用朕多做解释了吧?朕今天也给诸位打个比喻,朕将这天下比作一个人,大明的万千百姓便是躯干,诸位爱卿便是头脑,而地方官府便是四肢。”
刘学一边侃侃而谈着,一边在人群中肆意的走动着,众人的目光随着他的走动而不断移动着。
“头脑做出决定,四肢去执行,而躯干呢?躯干用自己的营养哺育着头脑和四肢。如果没有朝廷做出的决策,地方官府是不知道要去做什么的。如果没有躯干,头脑和四肢又如何能够存活?没有地方官府去做事,躯干同样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一个国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唯有所有人都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个国家才能一直走下去。”
“朕有朕要做的事情,朕要引导着大明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你们也有你们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制定一些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并引导着地方官府好好的为百姓服务。而百姓们呢?他们的任务是种田,是进入作坊生产。种田产出粮食,作坊产出各种副产品,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活下去,而我们则要服务好百姓,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种田,更好的生产各种产品。”
在这个君权神授的时代,刘学这番话是有些违背这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的。但是在场的多是读书人,即便是跟在刘学身边的宦官和周围有着警戒任务的近卫军和御林军将士也大多已经读过一些书籍,因此刘学这番话听在众人耳朵里,他们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有件事朕不说你们应该也知道,在你们之前,还有很多历届的进士在候补官缺,朕想你们中的一些人肯定也在为前途而担忧吧?”说到这里,刘学的目光在一名名新晋进士的脸上扫过。他看到在自己说完这句话后,许多张欣喜的脸上立刻挂满了担忧。
“今天朕可以向你们做出一个承诺。”刘学竖起右手食指,大声说道:“朕承诺在下一次会试之前,你们所有人都可以出任一个官职,一个不低于知县的官职。”
刘学刚说完,人群中立刻发出了窸窸窣窣的议论声,许多因为没有后台而为前途担忧的人在听到刘学的承诺后都激动不已,有的人甚至都掉下了眼泪。
历朝历代,新晋的进士在高中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被授予官职,大部分人不是进入翰林院,就是排队候补官缺。进入翰林院还好一些,至少有些盼头,如果是等着候补官缺,呵呵,那就有的等了。
科举每三年一次,一次取仕两三百不等,均下来一年就有大几十人需要补缺。然而,不是每年都有那么多官位空缺出来让人去补的。所以,一年剩下几个,一年剩下几个,久而久之,等着补缺的人就越来越多。
如果你家有后台,或者有钱还好说一些,运动一下就能提早补缺。如果是那些没有后台的寒门子弟,且没有被座师看中,那好吧,后补一辈子的官缺都是有可能的。
如今,刘学亲口向他们这些新晋的进士承诺了,承诺三年内一定会让他们所有人都能授予官职,这简直是天大的恩典呐。
“谢主隆恩。”不知道是谁带头给刘学跪下了,其他人有样学样的都跪下谢恩。
让人们都起身后,刘学说道:“朕给了你们承诺,你们要不要也给朕一个承诺呢?”
众人看着刘学,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刘学要一个什么承诺。
“朕平生最不喜的就是贪污和欺负百姓,所以朕希望得到你们的一个承诺,朕希望你们向朕承诺不会贪污,朕希望你们向百姓承诺不会欺负他们。诸位爱卿,你们愿意承诺这两件事情吗?”
“臣愿意。”史可法大声说道。
“臣愿意。”吕大器大声说道。
“臣愿意。”众进士齐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