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发射,一定要搞,至于用什么方式,那根据技术发展情况来,总之,技战术收益很高,技术风险很低,值!
高振东继续画图,今天这个碰头会虽然规模不大,可是目的就是技术交底,把能定的东西都定下来。
因为这个弹的资金来自长剑机械厂自筹,所以在很多流程和手续、技战术指标的制定上就自由很多。
某种程度上来说,使用方代表的话,都是建议,决定权在长剑厂这边,根子上在高振东这边,因为技术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他这里决定的。
高振东这个时候画的,是红外测角制导的原理框图。
红外测角仪简单来说,就是导弹尾部装一个特殊的红外光源,然后红外测角仪捕获这个红外光源,根据这个红外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自动输出修正指令,使导弹自动靠近并尽量与瞄准线重合。
这里要注意的是,修正指令的输出,并不需要数字计算,而是靠类似比较器的模拟电路,直接根据光源与瞄准线的偏差程度输出控制指令,因此并不需要弹载计算机这种高级货。
至于要用特殊的红外光源,主要是为了与战场上其他光源区别开来。
高振东边画边解释,当骆工看到他在原理图上画出来两套红外测角仪器的时候,有些不解,这不是浪费了嘛。
“高主任,你这个红外测角仪的原理,我听懂了,还真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实现的,很巧妙。不过这个为什么要两套红外测角设备?不能整合成一套么?”
高振东点点头:“可以整合,但是代价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