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时候,在容铮的推行下,武举第一场县武试如期开展。
容铮在兵部办公时,细看了各地汇报上来的武举情况,暂时没太大的阻碍,只有些小问题,毕竟是武举制度初行的第一年,这都是难免的。
他命人把反馈记录收集下来,待年底武举结束后,统一梳理总结,进行全面复盘,进一步优化武举制度。
处理完武举的事宜后,他继续完善自己的军事改革主张。
作为兵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容铮能名正言顺地位列朝班,能上朝就意味着责任更大,事情更多。
得主动为皇帝出谋划策,做出政绩,要不然兵部侍郎的位置好难坐稳。
立于金銮殿内,没事都得想事情启奏,否则,会被人以为打酱油!
容铮左思右想,在脑中翻阅起上下五千年历史,又结合去年做武举计划时了解的军营情况,他决定顺势上疏军事改革。
他作为国防部的副部长,有责任针对军队现有情况进行整顿。
上朝启奏的时候,这个大改革提议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保守派强烈反对,说会导致军心不稳,动摇国之根本。
有些主张改革的官员则非常支持,主张破旧立新,不可因循守旧。
也有极少数中立的官员,不愿轻易站队,有点明哲保身的意思。
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诸官争吵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
皇帝对容铮大胆的主张颇为满意,他提拔容铮为兵部侍郎,就是要看看容铮还能带来什么惊喜。
他这次不再管争论的结果,态度明确,力排众议,让容铮尽快实施。
下朝后,一部分秉持保守观念的大臣心中满是不忿,言辞不甘:
大臣甲烦躁不已:“这容铮怎么总是提出触动我们利益的主张,究竟意欲何为!”
大臣乙沉着思考:“圣上还同意了,此中深意,才是值得思考的关键!”
大臣丙看透一切:“诸位尚未洞察吗?圣上屡次破格重用容铮,实则是将他视为推动朝政革新的一把锋利之剑!”
甲、乙二人细细回想,也品出味来了,无论是武举的推行还是军事改革的奏章,表面上虽出自容铮之手,实则,皇帝早有此意。
大臣甲几分惶恐:“原来如此,难怪容铮能在短时间内跃居圣上近臣之列!莫非,圣上真欲对我们这些旧派势力动手了?”
大臣乙亦面露忧色:“看来,我们快要不得圣心,唯有谨言慎行,避免正面冲突,方能自保,否则......”
大臣丙依然从容:“事已至此,静观其变吧,我们多年朝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我们能审时度势,顺应时局,圣上自会念及旧情,给予应有的体恤与厚待。”
三人长吁短叹一番,心中都有计较,做出各自的选择。
这一年,容铮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
他相继起用骁勇善战却坐冷板凳的有实力边将,赋予他们重任,让他们主持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