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多了一道简单易学的美味佳肴,让许多美国人都对林朝阳这位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美国人的视角看来,信手拈来发明如此美味的菜品,林朝阳对饮食和厨艺的理解可谓妙到毫巅,于是又有许多人将目光对准了林朝阳前段时间出版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
尽管这本书本质写的是饮食文化,但并不妨碍一些对林朝阳推崇备至的美国人将它视作中国饮食圣经,认真加以研读揣摩。
已经出版了近半年的《舌尖上的中国》,在《达拉斯买家具乐部》的重压之下,销量就这样肆无忌惮的逆势上扬。
硬生生在6月卖了32.5万册,6月最后一周,它的销量甚至达到了17.7万册。
随着新一周的《纽约时报》畅销榜数据的出炉,美国出版界一片瞠目结舌。
自二十年代《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设立以来,还从未出现过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情况。第一名,《达拉斯买家具乐部》,销量22.6万册;
第二名,《舌尖上的中国》,销量17.7万册。
并且,这两部作品还是同一个作者;并且,这位作者还是个中国人。
两部作品合计单周砍下40.3万册的销量,这不是一年、不是一个月,而是一周。
虽然知道这样恐怖的数字,大概率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但哪怕是只持续一个月,那也是近200万册的销量啊!
林朝阳这一下子可谓天降狠人,猛龙过江,让美国出版界和图书市场彻底陷入了失语。
7月开始的第一天,《纽约时报》以《“林朝阳现象'席卷美国文化界》为标题发表文章,文章将林朝阳及其作品在美国所受到的欢迎称之为“林朝阳现象”。
………《达拉斯买家具乐部》和《舌尖上的中国》两部作品如同文化炸弹,迅速在美国文化界乃至大众读者当中引发了巨大的和讨论热潮。
“林朝阳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验,他的故事和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让我在中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位来自纽约的读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耶鲁大学知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林朝阳的作品具有融合东西方文化特征的显著优点,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美两国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连续两部作品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林朝阳现象正在席卷美国…”
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林朝阳和他的作品在美国社会所引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纽约时报》是第一个对这种影响力加以总结并命名的重要媒体。
因此该文章发表后,立刻便在美国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热议。
“林朝阳现象”一词很快便被其他美国媒体所引用,并迅速扩散开来,成为1992年美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林,你没有多在美国待一段时间实在太遗憾了,这段时间美国媒体对你的报道简直是铺天盖地,光是联系我们出版社的媒体就有十几家。
哦,对了,《达拉斯买家具乐部》影视化的消息上周刚放出来,就霸占了《综艺》《好莱坞报道》这些知名娱乐报刊的头条,连福克斯电视台都跟着凑了波热闹。
我的天啊!
真难以形象,有一天作家也能红到这个地步! ”
一转眼,林朝阳已经从美国回来快一个月了。
电话里,芦安·瓦尔特亢奋的滔滔不绝,惊叹连连的为林朝阳讲述着这段时间里美国社会的舆论发酵。“行了行了,芦安,说点重点吧。 ”
被林朝阳打断了发言,芦安·瓦尔特意犹未尽,他接着说道:“好吧,好吧。今天打电话来主要是几件事,第一个是销量数据……”
《舌尖上的中国》出版至今刚好半年,累计销量达到了205.8万册,半年销量破200万册,这个速度在美国出版界足以排进前20名。
更可怕的是《达拉斯买家具乐部》,出版三个月多月时间,销量节节攀升,迄今为止销量已经成功突破127.9万册。
如果算上其他几部作品的销量,仅仅半年时间,林朝阳就凭借着为自己创造了近千万美元收入。这个版税收入放眼美国作家圈,只有极个别写出过超级畅销书的通俗文学作家达成过。
而众所周知,林朝阳属于纯文学作家。
“别大惊小怪了,芦安。你也知道,这种销量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能长久的,过两个月就会回归正常的。 ”
“你可真贪心,竟然还想再持续两个月?不过,两个月问题倒是不大,这可是1992年到现在为止最火热的文化现象了! ”
芦安·瓦尔特开玩笑的说着,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开怀。
作品大卖,林朝阳这个作家名利双收,他们兰登书屋同样如此,赚的还要比林朝阳多不少。而且《达拉斯买家具乐部》的畅销,也带动了林朝阳其它作品的热卖,这些书的出版权可都在兰登书屋呢。
这一波,兰登书屋可以说是秦始皇嚼花椒一赢麻了!
当然了,如果当初他们能拿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权就更完美了。
芦安·瓦尔特不无贪心的想到。
“下一件事呢? ”林朝阳问。
“下一件事?哦,差点忘了。你新作品动笔了没有? ”
“还没。 ”
“怎么还没动笔?林,《达拉斯买家具乐部》已经完稿快一年了,你这也太懈怠了! ”芦安·瓦尔特从未这么认真的催过稿,然后他又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问:“是不是《纽约客》骚扰你了? ”“不止《纽约客》,朱迪斯也在跟我聊。 ”
《舌尖上的中国》的诞生源于《纽约客》的专栏约稿,当时只连载了3个月,就为《纽约客》带来了单期30万份的销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