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怪鼠

周振清是个生意人,有一次,他带了五百两纹银出门办事,路过长沙的时候,因天色已晚,便找到好友陈县令,在县衙落脚安歇。晚上时过三更,周振清突然被屋梁上的响声惊醒,他“忽”地坐起身,正瞪大眼睛仔细查看时,突然从梁上掉下一个东西,借着月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两三尺长的巨大老鼠。周振清一把抓起枕头,狠狠朝老鼠砸去,哪知那老鼠就地一滚,竟变成了一个人,周振清吓得惊叫起来。守夜的衙役闻声赶来,抓住了这个由老鼠变成的人。衙门里发生了这样的怪事,自然惊动了陈县令。陈县令听周振清如此这般一说,急忙来到大堂,朝那个被五花大绑的人一看,不觉大吃一惊:“这不是乡绅慕容怀吗?你家财万贯,怎么也干偷鸡摸狗的事呢?”慕容怀慌忙辩白:“不,不,我、我没有……”“没有?那你半夜三更装成老鼠来这里干什么?”慕容怀低头不语,任凭陈县令怎么发问,都不开口。陈县令火了:“你深夜行窃,铁证如山,若能从实招供倒也罢了,不然,我立即命人将你乱棍打死。”一听这话,慕容怀慌了:“我招,我都招了吧!”他这才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慕容怀小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后来父母又相继过世,生活就更没了着落,他只得靠四处乞讨或小偷小摸混日子。有一次,他一连两天没吃上饭,饿得头昏眼花,走进一家饭店,看到有个老头正在埋头吃饭,身旁凳子上放着一个钱袋,于是就想去把那钱袋偷了,可刚伸出手去,就被老头一把抓住。老头朝他“哼”了一声,说:“想偷我东西?你还早呐!”这老头见慕容怀骨瘦如柴,动了恻隐之心,便买了一份饭菜让慕容怀吃了,然后把他带回家,拿出一只口袋,让慕容怀伸手进去摸。慕容怀不知老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心一横,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口袋里一伸手,竟从里面摸出一张鼠皮。那老头对他说:“小伙子,这只口袋和这张鼠皮都送给你,有了这张鼠皮,今后你就不会挨饿了。”他随即又拿出一黄一绿两张纸,教给慕容怀:“你回去后把鼠皮顶在头上,照着黄纸上的咒语念四四十六遍,你就会立刻变成一只大老鼠,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偷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了;偷完后回家,再念三遍绿纸上的咒语,你身上的鼠皮就会脱落,重新变回人来。你别看这只口袋小,再多的金银都装不满。但是你得记住,为人在世不能太贪,只要温饱就该收手。另外你还得知道,今后你的克星就是猫,一旦碰上了就快逃。”慕容懷对老头的话惊讶不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有如此奇遇。他从老头手里接过口袋和鼠皮,连声道谢,然后拜别回家,一试,果然灵验。从此,慕容怀就白天做人,夜晚为鼠,回回行窃,从不失手,几年下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富翁。不过此时,慕容怀的胃口已经越偷越大,他早把老头的叮嘱忘得精光,老想着哪一天能把那只永远装不满的口袋装满。慕容怀把前前后后经过这么一说,大家都听得目瞪口呆,陈县令于是便好言规劝,希望慕容怀以后改邪归正,周振清也在一旁劝他赶紧金盆洗手。慕容怀当即跪倒在地,信誓旦旦地说:“感谢陈大人的宽恕,感谢周先生的教诲,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敢做这等事了。”慕容怀话是这么说了,可有道是“贼心不死”,这天晚上,他忍不住又变成老鼠钻进了一个富户家里,找到放钱的箱子后,打开手里那只永远装不满东西的口袋,正要下手装钱,忽听“喵”的一声,他扭头一看,一只大黑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慕容怀顿时就想起当初老头对他“见猫就逃”的叮嘱,立刻着了慌,赶紧掉转身就跑。不料大黑猫紧追不舍,于是一鼠一猫前逃后追地双双蹿出屋,跑上了街。眼看大黑猫就要追上披着鼠皮的慕容怀了,情急之下慕容怀口念咒语就地一滚,立刻变回了人,他不免得意起来,大摇大摆地继续朝前走。可没想到后面的大黑猫几乎是同时摇身一变也变成了人,依然疾步向他追来。这一下慕容怀慌了手脚,怎么办?他一头钻进手里的口袋,就势一滚,躺倒在了路边。这时候,大黑猫变成的那个人追上来了,弯腰捡起口袋,容不得慕容怀挣扎,就把他带进了县衙。没办法,慕容怀只好从袋子里爬出来,一看,发现抓他的这个大黑猫变成的人,竟然就是当年他要偷他钱包的生意人周振清。陈县令一看慕容怀旧习不改,还在行窃,十分生气,拍着桌子喝道:“你马上交出鼠皮,给我去大牢里待着!”周振清朝陈县令微微一笑,说:“大人,他鼠皮不交也罢,为了清理门户,刚才我已经用咒语废了他的法术,他再也变不了鼠,也逃不走啦!”原来周振清与慕容怀居然同出一门,只是当初他从老头那个口袋里摸到的是一张猫皮。他也曾做过偷鸡摸狗的事,但很快就悬崖勒马了,而慕容怀却把老头的话当作耳边风。这就是两人同出一门却后来没有同走一路的原因。周振清对慕容怀说:“一个人难免有过错,但不能一错再错,否则到头来只能是咎由自取,抱恨终生。”

【民间故事】孝猴

山洞里蹦出个金戒指

清朝末年,有个外乡人流浪到四川巫山县大宁河镇,他在镇东柳林里搭个棚子,算作居室,靠苦力拉纤换一些吃喝。平时,他不和任何人来往,人们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因为他说话带外地口音,镇上的人都唤他为“外乡人”。

一天,外乡人独自顺着河道拉一艘小船,来到鹰子岩,只见一只鸟叼着什么从山上的一个石洞飞出,“铛”的一声,鸟嘴里掉下一个黄澄澄的东西,正落在外乡人面前。外乡人捡起来一看,原来是枚金戒指,他放在嘴里一咬,软的,是真金,就悄悄地放在怀里。

回到家里,外乡人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他就向镇上的一个老头打听,鹰子岩上的那个山洞是做什么用的。老头告诉外乡人,那洞是藏棺材的地方,又称悬棺。相传很久前,大宁河出过一个宰相,他死后,人们从山上开了条路,把棺材埋在洞里,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就把洞口修成鼻梁状,修完后又把道路炸了,这样,就是再高明的盗墓贼,也不能进入洞内。

原来洞里埋的是个宰相,怪不得会蹦出个金戒指,谁知道里面还藏有多少金银财宝,外乡人想到此,不禁心生盗墓的邪念。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看着剑鞘般的高山,外乡人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一天,外乡人正和一班人拉纤,发现山上有人扔石子打他们,抬头一瞧,原来是群泼猴。那群猴子在绝壁上打打闹闹,攀石附壁,行走如常。外乡人心里不禁一亮:可以利用这些猴子去山洞取宝。

于是外乡人在家里做了个木笼,安上机关和活动门,把笼子带上山。到了山上,没过多久,就发现了猴群,原来巫山一带,山大人稀,人们视野猴为精灵,很少捕杀。

外乡人在木笼周围洒上玉米,就径自下山。第二天上山时,木笼周围的玉米已经不见,外乡人就又洒上一些玉米。一连洒了十多天,外乡人才将玉米投进笼里,然后就蹲在一边守候。不久,只见一只母猴带着一只小猴抓着树枝荡过来了,外乡人仔细一瞧,在母猴的怀里还藏着一只几个月大的幼猴。母子三个蹲在树上,左右观察了一会儿,就跳入笼中,捡拾玉米大嚼起来,一不留神,小猴触动了机关,门自动关上了。母猴“哦哦”狂叫,外乡人忙走上前,用一块黑布罩住木笼。猴子怕黑,吓得没了声响,外乡人就拎着木笼回了家。

到了家,外乡人把布扯开,一不留神,被母猴抓伤了手。外乡人把母猴抓出来,手起刀落,一刀把母猴给杀了。看着母亲的鲜血,两只小猴屈服了,吓得闭上了眼睛,瑟瑟发抖地抱在一起。原来,大猴野性十足,不好驯养。外乡人杀了母猴,剥了猴皮,这时恰有一个过路客商经过,见外乡人有刚剥好的猴皮,就花了三个铜钱,将猴皮买下。

驯猴取宝

外乡人给小猴取名为“大宝”,幼猴取名为“二宝”,用铁链锁住,每天训练,如果不听命令,外乡人就会用鞭子抽它们。那些看热闹的乡邻见外乡人的鞭子上浸透了鲜血,纷纷骂他残忍狠毒。在外乡人的严厉调教下,两只小猴进步很快,已能接受外乡人的一些简单指令。

这天,外乡人正在家里驯猴,里正前来找他,里正身后还有顶轿子,从轿子上下来一个妇人,正是县令夫人。原来县令夫人听说外乡人家里有两只乖巧的猴子,就想来瞧瞧。见到县令夫人,“二宝”好像见到救星,一下就蹿进县令夫人的怀里。县令夫人爱怜地抚摸着“二宝”,对外乡人说:“这只猴子很乖巧,把它卖给我吧。”说完,也不管外乡人愿不愿意,扔下二两银子,返回轿中。见“二宝”被带走,“大宝”并不难过,只是向弟弟长啼两声,算作告别。

一晃一年过去,“大宝”长成了一只成年公猴,在外乡人面前也愈发听话,外乡人给它的指令,它都能得心应手地完成。外乡人觉得时机已到,就买了根长绳,带着“大宝”上了鹰子岩。原来,清朝刑法规定,盗墓是重罪,抓住后要被处死。为了躲开行人,外乡人选择从山上动手。

外乡人用长绳拴住“大宝”的脖子,递给“大宝”一个口袋,指着藏棺山洞的方向,做了个装东西到袋子里的动作。“大宝”明白,拎了口袋就往山洞的方向跑去,外乡人在后面放绳子,但只放了二十多米,就放不动了,原来,山上多灌木,将绳子死死缠住,绳子不能松动,根本放不了多远,外乡人只好把“大宝”拉了回来。

外乡人心烦意乱,密谋了一年的计划,就这么泡汤,他不甘心。这时,“大宝”做了个动作,示意外乡人帮它把绳子解开,外乡人犹豫了。他知道,这“大宝”聪明异常,如果解开绳子,无异于放虎归山。想了半天,外乡人不愿一年的心血就此泡汤,决定赌一把,就解开了拴着“大宝”的绳子。

“大宝”得了外乡人的指令,向山洞爬去。等了半个时辰,外乡人以为“大宝”跑了,正在唉声叹气,“大宝”拎着一件东西回来了。外乡人一看,这东西长约一尺,晶晶亮亮,原来是块玉如意。外乡人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叫“发财了”。

这天,“大宝”前前后后为外乡人拿回二十多件金银玉器,外乡人满载而归。回家后他买了酒肉,高兴得多喝了两盅,连给“大宝”上锁都忘了,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灵猴献赃

不料到了半夜,几个捕快来到外乡人的家里,将睡得死沉死沉的外乡人绑缚起来,然后搜出他盗得的财宝,将他打入了死牢。

原来,“大宝”趁外乡人睡熟,拿了一块玉笏板,来到县衙,找到弟弟“二宝”,让“二宝”将玉笏板送给县令夫人。县令夫人见猴子给她送礼,不由得大吃一惊,忙找来县令。县令见玉笏板正面写着“御赐”,反面写着“祝宰相公六十寿诞”,就知道是以前皇上御赐宰相的东西。县令是本地人,知道民间传说的“悬棺藏宝”的典故,问过夫人后,推断定是外乡人盗了悬棺,当下派捕快前去搜拿。

在证据面前,外乡人只好如实招供,原来,外乡人真名叫秦三,以前是个耍猴的,在家乡犯下命案,只好逃到四川,在偏僻的大宁河躲藏。县令当即上报刑部,刑部依据《大清律》,判秦三剐刑,秋后处决。

到了秋天,大宁河已是寒风瑟瑟,许多百姓都涌到刑场看杀人,熙熙攘攘,如同过节一般。

正要行刑时,有差人来报县令,说“大宝”和“二宝”死死地缠着一个看热闹的外地客商,把人家的外衣都撕烂了。县令早见过“大宝”和“二宝”的本事,知道这两只猴子颇有灵性,它们拦住那客商,一定有什么隐情,就让差人把客商带来。客商到时,县令见他的衣裳果然被猴子撕裂,露出里面的猴皮背心。

客商交代说,这正是一年多以前,他在外乡人手里买下的母猴皮。

县令听罢感慨良久,让他脱下猴皮背心,交还到“大宝”和“二宝”的手里。“大宝”和“二宝”捧着母猴皮,唏嘘良久,长啸一声,震耳欲聋。人们抬眼望去,只见两只猴影带着母猴皮,一前一后,消失在大宁河边的青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