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

明朝时期,有个故事讲的是甲见到乙的妻子后,被她的美丽吸引,便向朋友丙吐露心声。丙说:“她的丈夫(甲)粗鲁暴躁,刻意策划夺取。如果你不吝啬花钱,我能为你办成这件事。”

于是,丙选择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邑子,用金钱引诱他,并对他说:“你白天潜伏在乙家里,有意让乙发现,等他捉到你时,就承认是想来偷东西。

白天不是盗贼作案的时间,你的衣着打扮也不像盗贼,必定会怀疑你与他的妻子有什么隐情,但你不要承认。官府再审讯几次后再承认。你的罪不过是枷杖之刑,我们会想办法让案件不了了之,你不会受苦。”

邑子按指示行事,白天潜伏在乙家,故意制造动静让乙发现。乙果然捉住他,并将他送到官府。

邑子在官府的第一次审讯中只承认自己是想偷东西,官府觉得奇怪,白天怎么会有贼人作案,而且邑子的穿着和行为也不像是盗贼,便怀疑他与乙的妻子有奸情。

邑子在第二次审讯时慢慢承认与乙妻有私情。官府对他的审讯不了了之,邑子也只是受了一些轻微的刑罚。乙最终愤怒地休了妻子。

丙担心乙会后悔,便教唆妻子的家人起诉乙,同时暗中贿赂证人和佐证者使乙败诉。乙和妻子自此反目,再也没有破镜重圆的可能了。于是,甲花重金买下她为妾,这时候丙又教唆邑子反咬甲,揭露甲的阴谋,并教甲花钱消灾。前后耗费了上千金。

就这样,丙接连坑了乙和甲,自己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手段赚了不少钱。

适逢家庙举办庙会,丙花大力气修缮供具祈福。前一天晚上,庙主梦见神明说:“这些金钱从何而来,怎么用这样的盛仪来供奉我?明天他来时,务必不要让他进庙。非礼之祭祀,鬼神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义之祭祀呢?”

第二天,丙来到庙里,庙主以神明之言拒绝他。丙不信,怒气冲冲地走上台阶,抬供具的人突然跌倒,供具全部毁坏,丙惊恐地返回。

一年多后,甲去世。邑子因同谋之故,经常到丙家来往,一来二去和丙的女儿熟悉起来了,他诱拐丙的女儿私奔。丙气结而死,妻子也带着财产改嫁。丙的女儿到了德州,被人发现有不检点的事情,押送回籍,杖责后被官府卖为奴。

此时丙的奸计已完全暴露,人尽皆知,乙非常憎恨丙,因为这一切皆因丙是始作俑者,于是他卖掉家产赎回丙的女儿,又打又骂后转卖给他人。

有传言说,丙死时,乙尚未再娶,丙的妻子因而改嫁给乙。这说法纯属快心之谈,并无此事。

邑子后来沦为乞丐,丙的女儿也流落为娼妓,这倒是真的。

这个故事在村中传开后,人们纷纷议论,认为这正是善恶有报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段经历,村民们更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知道善行终会有善报,恶行必遭恶报。

这一教训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了后世警醒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