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可是朕已经将他贬出京城,而且他还是旧党首脑,恐怕不会尽心为朕做事。”赵煦犹豫道,苏轼就是苏辙的哥哥,之前是礼部尚书。
高太后死之后,赵煦要推行新政,苏轼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因此很快就下台了。当然,并非苏轼为人不好,只是他只看到了当年新政的坏处,却没有看到好处,为人又比较保守而已。
“苏轼虽然反对新政,但是钦差大臣要做的事情又不是推行新政,而是去整治贪官污吏,地方豪绅。苏轼乃是性情中人,想来他看到百姓受苦受难,必然于心不忍,岂会不尽心做事。”季阳笑着道。
“妙哉!”赵煦眼睛一亮,
“以苏轼的能耐,再加上我手下的丁春秋和游坦之,这个钦差大臣他绝对当得起。另外,我希望皇上酌情安抚一些旧党之中的忠义之士,而非一味的打击。”季阳劝道:“若是一点风浪都没有,如何扬帆起航,即便是那些反对新政的官员,只要忠心于大宋,只要用得好便是一大助力。”
“季掌门一席话令朕茅塞顿开啊,好,朕明日便宣把苏轼召回来,让他当钦差大臣。至于旧党里面的忠义之士,朕也会好好考察一番,酌情调用。”赵煦说道,随后他又露出为难之色:“只是如此一来,恐怕章相等人竭力反对,会对新政推广造成影响。”
“那有什么,皇上只需对章相讲清楚其中厉害就行了,我相信章相绝非愚笨之人。皇上年纪轻轻,应当与当朝老臣多商量一番,没什么好丢人的。”季阳说话比较直白。
“朕明白。”赵煦有点不好意思,他还真觉得丢人,哪有皇上给臣子解释来解释去的。不过听季阳这么说,赵煦也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他安慰自己:谦虚好学,平易近人也是一种美德。
随后两人又聊了一下新政的事情,关于青苗法,保甲法和免疫法,季阳都有所了解。青苗法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国家代替地方豪绅发放青苗做抵押的贷款。
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贷款,秋后再连本带息一并归还。所定的利息是两分,比地方豪绅低很多,此举可以免除百姓受地方豪绅的剥削,又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利国利民。
不过正如季阳之前所说,这个新法本意是好的,但实行过程却被一些贪官污吏扭曲了。他们为了功绩强行向百姓摊派青苗钱,并且私自增加利息,比豪绅有过之无不及。如果百姓还不上,那些地方官员便用暴力威逼,其手段更加残忍残暴。
所以宋微宗和宋哲宗变法时期,都搞得民怨载道,最终以失败收场。若非季阳提醒,恐怕赵煦还沉积在地方官员虚报的功绩当中,以为青苗法实行的很好。
“除了善用旧党之中的忠义之士,新党之中未必都是好官,有许多投机倒把之人,还有一些墙头草。皇上若想成功变法,须知人用人,不可听信他人片面之词。”季阳说道。
“知人用人,知易难行啊。”赵煦叹息一声。
季阳之所以知道那些官员的性格,是因为他看了史书记载,知道结果如何。但赵煦可不知道,尽管他聪明过人,却也很难看得清朝廷百官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