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好意思地把头埋低了。
秦轶言轻轻吸了口气,总算想明白前几天他开小差的原因,不由得叹气:“我是自愿的,你难道看不出来?”
“可我总觉得我们之间的付出不对等。”
“我觉得合适就行。”秦轶言几乎是不假思索,“我从来不会为无关紧要的事浪费时间。”
只是有些感觉,他很难确切地表达。
谢淮的瞳孔微缩,将信将疑地眨眼。不过秦轶言似乎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塞给他一本教辅书:“下周交给我,然后安心准备比赛。”
毫无疑问,秦轶言的话给他塞了颗定心丸。谢淮想就算为了他,也不能辜负他对自己的期待,填写了参赛申请。
之后的两周时间他都在图书馆里刷题看书。七千多道题一半都在他的知识储备中,剩下部分就是他一直不感兴趣的话题,不过在做题过程中渐渐厘清欧洲中世纪的更迭,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等到周末,他就去办公室写作业。秦轶言把他安排在旁边的小桌上,没问题时两人忙各自的事,互不干扰。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秦轶言就会把他逮到身边讲题,还要他背定义默公式,直到完全弄懂为止。
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谢淮的接受能力也日渐提高,甚至想明白了困扰自己一学期的化学反应,信心大增。
三门期中得考得很顺手,连他都没意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已经从不挂科变成了考高分。
初试选拔也很顺利,试卷一共70道选择30分简答。谢淮用半个月时间把题库背了一遍,考到的题目基本都会。
三天后他收到了参加面试的短信。复试安排在城西的传媒大学,要求无关人员不得陪同,谢淮只能自己坐地铁过去。
校园宽敞而陌生,面对新环境,谢淮不免有些紧张,沿河逛了半圈才觉得放松了一些。
志愿者把他带到面试的那幢楼。京州赛区一共有十余所高校,选取笔试的前10%进入复赛,此刻坐在候场区的都是日后的竞争对手。
屋里有些吵闹,有人坐立不安地来回走动,还有带着耳机背自我介绍的。谢淮看他们踱来踱去,心里反而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