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逃跑一事,很快便被唐军察觉。
但因赵高自称是奉了秦王的旨意外出为秦王办事,唐军没有第一时间门拦住赵高。
很快,这则消息就传到了李令月和嬴政的面前。
“那赵高定是将陛下与孤的对话偷听了去,否则不会这样急着逃跑。”李令月为嬴政斟了一盏茶:“陛下怎么说,可要派人将那赵高给追回来?”
赵高才刚离开营地,若此时派人快马加鞭去追,倒也不是不能将他追回来。
嬴政接过那茶,轻轻嗅了嗅,便觉一股清香充斥在鼻翼间门,略略抚平了他心中的烦躁之意。
他不知这是什么茶,想来又是后世之人研制而成的。
“赵高往什么方向逃走了?”嬴政沉声问道。
“似乎是公子成蟜的新封地。”李令月道。
“既如此,寡人派几个人跟着他就是。”嬴政放下茶杯,一双黑眸幽深而又晦暗,明明那般平静,却无端端让人生出了一丝凉意。
为了不让自己的心思轻易被人洞穿,嬴政早已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的表情。
他情绪极淡,但从他的眼神中,李令月能够感受到他情绪的细微变化。
一个从未被嬴政放在眼中的近侍,竟敢如此挑衅嬴政的权威,这无疑令这位年轻的秦王感到不快。
但嬴政也不至于因为跑了一个赵高而大动肝火,毕竟,只要他想,他随时都可以把赵高给抓回来。
赵高不是重点,兴许嬴成蟜才是。
李令月试探性地开口道:“赵高这等小人,人人得而诛之。陛下若是想要保全公子成蟜,便不该由着赵高接近公子。”
嬴成蟜本就有些小心思,是嬴政临时更换了他的封地,将他在长安乡的势力拔除了大半,他才不得不暂且沉寂下来。
若是任由赵高接近嬴成蟜,赵高为求自保,定会竭尽所能劝嬴成蟜造反。嬴成蟜若成功了,赵高便不必再东躲西藏,即便嬴成蟜失败了,他也可趁乱离开秦国。
如果嬴政当真想保这个弟弟,就该将他严格管束起来,不该给他犯错的机会。
嬴政却眯了眯眼:“寡人已经给过嬴成蟜一次机会了。若他这次能不被赵高蛊惑,他从前做的那些事,寡人便既往不咎。若他贼心不死,便和赵高一起上路吧!”
“陛下心中有数便好。”秦王如何处置叛变的下属和弟弟,李令月不好插手,她很快就将话题转移了开来:“接下来,陛下还想知道些什么?孤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寡人想知道,在后世之人眼中,大秦因何而亡?仅仅是因为赵高跋扈,秦二世昏庸残暴么?”
因这次话题的主角是赵高,李令月便着重向嬴政讲述了赵高在灭亡秦国国祚一事上的“丰功伟绩”,其他方面甚少提及。
但嬴政却敏锐地察觉到李令月话语中的未尽之意。
秦国自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立国以来,至秦朝立,而后二世而亡,国祚延续五百六十三年。
仅仅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与一个跋扈的权臣,便可让秦国五百六十三年的国祚彻底断绝么?
看看隔壁那魏赵韩等国出了多少代昏君,即便他们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国力衰微,亦能苟延残喘那么长时间门,为何强悍如斯的大秦在那秦二世手中不过短短三年便亡了?
始皇帝的那个秦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朝代的兴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后世之人观点不一,孤也只能与陛下分享一下孤的看法。”
李令月道:“君王昏庸,佞臣当道,是秦亡的直观原因,然而根本原因,却在于陛下试图以战时之法,治理大一统之国。”
嬴政愣了愣:“寡人?”
“是。”李令月点头:“秦朝灭亡的隐患,从其建立之时,便已埋下。”
“世无万世不移之法,秦国上一次变法,是在百余年之前的秦孝公与商君变法。因商君变法致使国强,使秦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于是始皇帝过于迷信商君之法。”
“即便百年后格局与百年前大为不同,即便始皇帝已不再是秦国一国国君,而是天下之主,始皇帝却也没有想过动一动秦法,让秦法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
当然,秦始皇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参照物,犯错在所难免。
只是,这试错成本实在太高了,一着不慎,数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李令月心知肚明,即使她现在在这里说得头头是道,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从结果倒推根源。
他们这些后世之人若是处于当时始皇帝的位置上,未必能做得比始皇帝更好。
因而,她不会仗着自己的“先知”,而产生傲慢之情。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陛下听听就是。”
李令月表示,在这方面,她也是纸上谈兵,只能为嬴政提供一些思路。最终要如何做,还得看嬴政的。毕竟,这秦国,是嬴政的秦国。
“变法……”嬴政喃喃道。
李令月说的话,其实不难理解,战时该有战时的律法,治世自然该与战时不同。
可对于嬴政而言,他从未见过治世,这治世之法,又该是怎样的?
当嬴政往这个方向思考的时候,他心中其实已经倾向于按照李令月所言,再次掀起一场变法风波了。
至于这法究竟是该在灭六国之前变,还是在一统天下之后变,他还需再斟酌一二。
既然已知面前是一条死胡同,嬴政便不会一条道走到黑。
至于变法过程中必然伴随的重重阻碍、血流成河,嬴政并不畏惧。
先祖能够做到的事,他自然也能做到!
嬴政看向李令月,郑重地道:“太女曾言,那取代了秦的汉,承袭秦的制度,国祚却延续了四百余年。不知太女可否将汉的律例罗列一些出来,供寡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