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时常有太后临朝听政,先帝刚继位时便是如此,他觉得他还年轻,请皇太后一起来处理

军国要事合情合理,娘娘应该没意见吧?

曹太后:……

先帝啊先帝,你说你造的都是什么孽?

到手的皇位人家都不想要,看看你把孩子折腾成什么样儿了。

想是这么想,但是垂帘听政还是不行。

官家是先帝养子,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并非无知小儿,哪里需要太后临朝听政?

她知道官家担心的是先帝的遗腹子,那么就关起门将话说开了。

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官家已经登基,断没有退位让给襁褓婴孩的道理。

且不说婴孩夭折的可能有多高,就算那孩子是个男孩也能平安长大,他平安长大之前十几二十年难道都要让太后和朝臣把持权柄?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权旁落不是好事。

两府三司的相公们心里有成算,即便有人想把持朝政其他人也不会同意。

官家尽管放心亲政,别的什么都不用担心。

曹太后拉着养子说了大半天,把人说的晕头转向才放他离开。

宰辅那里行不通,曹太后这里也行不通,赵曙沉思许久,最终决定祭出大杀招:生病。

只要他身体不好,谁都没法让他亲政。

然后压力就来到了太医院。

太医院的太医们:……

他们没能治好先帝是他们医术不精,但也不能当他们都是庸医。

官家面色红润脉搏有力,敢问病在何处?

赵曙:……

装病计划也失败。

新官家即位后小动作不断,宰辅重臣都看在眼里。

他们知道官家为什么不愿意亲政,但是亲政拖延不得,官家不愿意也不行。

韩琦出任先帝的山陵使负责丧葬之事,帝王丧事复杂繁琐本就忙的焦头烂额,回过头来发现新官家各种幺蛾子不断气的鼻子都要歪了,当即喊上富弼、包拯和八王爷等人到别院忠言逆耳去了。

赵曙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总算知道先帝为什么被喷的满脸唾沫还能心平气和的和臣子们说话。

气势不如人,尤其他还不占理,可不就不敢还嘴?

经过诸宰辅推心置腹的劝说,年轻的官家终于不再继续搞小动作,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辽国通知大宋换了皇帝的消息。

辽国上次出使各种意外不断,这次提前给他们时间准备,可以再派使臣来汴京觐见新帝了。

别说不愿意来,拒绝之前先想想能不能挡住大宋的火炮。

有了官家的配合,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妥当,朝堂有条不紊的运行起来,看上去并没有因为皇位更迭而产生动荡。

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这只是看上去稳定,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位更迭就从来没有不出事过。

新官家看上去胆小怕事什么都不想沾手,可这只是暂时,等他坐稳了皇位,将来会发生什么还尚未可知。

这不是随随便便从宗室中挑出

来的皇位继承人,而是切切实实学过帝王术的皇子,虽然他当年并没有皇子的名分。

官家最初被接到宫里教导的时候年纪还小,衣食住行皆由曹太后一手安排,到了启蒙念书的年纪挑的老师全是当时大儒。

当时宫中没有皇子,只有他养在曹太后膝下,无论是吃住还是教育都是皇子的规格,所有人都以为他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没想到精心教导好些年,宫中皇子刚刚诞生他就被送走了。

人都是偏心的,想把皇位留给亲儿子是人之常情,先帝的做法虽然有些不讲情面,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送走接回来连着发生三次之后,他们就不能理解了。

不管中间如何折腾,好在结果没有差距,先帝驾崩之后即位的还是这位幼年便在宫中接受大儒教导的养子。

官家学过帝王心术,知道如何治国,对朝堂现状心知肚明,现在没动静只是因为刚刚即位韬光养晦,等他觉得能在朝中游刃有余,两府三司必定会发生大变动。

官家即位之前不显山不露水,平时连门都很少出,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相妻教子上。

平时提起被先帝几接几送的十三团练说的最多的就是倒霉,除了倒霉之外还真没几个人知道他的脾性如何。

朝中众臣最近都低调的很,怕官家没主见,又怕官家太有主见。

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新帝登基的火不要烧到他们头上。

先帝驾崩后京城处处缟素,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连乞丐和小儿都会到皇宫门口给他烧纸钱。

不管先帝在位时的对外政策有多么不妥,对汴京百姓来说,那都是让他们能过上安稳日子的好皇帝。

丧期内的京城不似往日热闹,坊间提起先帝除了念及他的好就是可怜他因为皇宫有毒而没儿子,说到伤心处再去皇宫门口给他烧几张纸钱。

去京郊别院会打扰到曹太后和新官家一家,皇宫已经空无一人,在皇宫门口烧纸钱不怕打扰到未亡人。

唉,古往今来数千年,就没见过这么惨的皇帝。

再烧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