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另一桩婚约?

终究男女有别,林如海虽知她们都读书上学,也并未考问一二,只是心中不免感叹:这三个女孩子自是不错,也都是嫡庶一样养大,却终究比不得她们姑母一辈了。

三春退回原处,贾母又令贾宝玉去见礼:“这是你二哥家的宝玉,从小养在我这里,性情最是古怪,只当他姊妹一样养大的。”

她笑推宝玉:“还不快去见你姑父?”

林如海从见三春时便在暗中留意这贾宝玉了。看他面如满月,眼似秋水,目如点漆,唇若涂脂,倒真是好一副相貌。走过来行礼,行动言谈也一点不见玉儿信中的发狂无礼。

是见了长辈便知礼么。

林如海叫他起身,令人送上礼物,笑道:“你这个年岁,想必已上了两年学了。我问你,‘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此句何解?”

这是玉儿在家时便读过的书。荣国府这样门第,以此考问再有一个月便已九岁的男子

设宴处已到。

贾琏忙着请林姑父和二叔入席,又张罗上菜上酒,一面在心里庆幸,他已经二十来岁了,将要做爹,林姑父从前就知道他读书上不行,不如珠大哥,想必现今更不会考他;一面又好笑,宝玉不但惹了二老爷生气,还惹了老太太,只怕近日少不得要倒霉咯!

……

荣庆堂。

贾母点了几个丫头帮黛玉回房去收拾东西。三春姊妹看老太太神色不对,都借口走了。

贾宝玉也想走,被贾母留下,问:“不是早便叫你温书,预备你林姑父问?怎么连《孟子》都答不上来?”

贾宝玉垂了头,支支吾吾,这才觉得后悔。

往常都是老爷让他念书,念得不好要罚,老太太都拦着。这回老太太叫念书,他便没在意……今日才知林姑父看着温煦,实则叫他比怕老爷都怕。林妹妹的父亲不喜欢他……

“老太太,林妹妹要家去了,还回来吗?”贾宝玉舍不得林黛玉,因见祖母正生气,也不敢大闹,只小声问,“云妹妹那回家去了,就再没来呢。”

林黛玉来荣国府之前,贾母的娘家侄孙女史湘云也长住荣庆堂。只那年史湘云的嫡母去世,史家接她回去守孝。史湘云虽没了父母,却有两个亲叔叔,贾母这边又只是姑祖母,不是亲外祖母,所以至今三年的孝期未过,史家也还没再把人送来过。[注]

贾宝玉眼巴巴看着贾母,期望祖母能说出让他放心的话。

可贾母这次没再顺着他、安慰他。她面上没有一点笑,冷声说:“不过叫你稍读两个月书,你就阳奉阴违不肯做。你再这般不长进,叫人看笑话,你林姑父哪里放心总把你林妹妹送来。”

贾宝玉垂头丧气,心里难过。

难道以后想和林妹妹一处玩,只能先读好书吗?

……

宴请林如海的酒席摆在荣国府花园里。只算自家人吃酒,不必那么多礼数。贾琏坐在下首,只管殷勤服侍林姑父。

酒过了几轮,丝竹声盈耳,林如海微醺,又笑提起贾宝玉:“恕我多嘴,即便不盼着宝玉成材,他翻年便已九岁,也实不好再住在内宅了。存周兄别忘劝一劝老太太才是。”

苦酒入喉,方才又提起过贾珠,贾政心里更痛,不由倾吐道:“如海,我又何曾没劝过!可宝玉自小身子不算结壮,老太太不放心别人,定要亲自照管。我只好想,老太太年事已高,又说宝玉像父亲,有他伴着,老太太每日开心些,也能算我的孝心了。”

林如海笑道:“若只是自家姊妹,倒不必太拘礼。只是亲戚家——”

他举杯赔罪:“才在老太太面前,还说只要老太太思念,便送外孙女来——”

话不必明说,贾政已懂了其中意思,也吃一杯回敬,叹道:“你虑得也是,待我再劝……”

孩子们年岁渐长,宝玉总住在内宅里,外甥女是不好再来长住了。

林如海笑道:“如此,就全靠存周兄了。”

酒宴到申初方散。

贾政难得开怀,吃得大醉,被扶回书房歇息。贾琏在外间陪侍林如海,也奉上醒酒汤,问:“姑父要不要歇息片刻再走?像我,怎么是我像她了?”

黛玉自然有道理:“是姨娘像爹爹,可爹爹也有些像姨娘了呀。”

林如海尚还发怔,她已追问:“爹爹,是……姨娘要回来吗?”

女儿双眼发亮,里面既有希冀,也有担忧害怕。

林如海蹲下身,告诉女儿:“今后只有已故江尚书之女,江知府幼妹,玉儿要记牢了。”

或许江洛不介意旁人提及从前,他愿意扶正侍妾,也不怕外人议论。但他不能容许他人以此恶意看低江洛。

所以从自家人开始就要明确,明春要嫁入林家、嫁给他林如海的江洛只能是江家闺秀,而不是从前的江姨娘。

三间正房内,魏丹烟已等在堂屋,替二人打起帘子,笑道:“姑娘看屋里还有什么缺的,尽管吩咐。”

黛玉亲热唤一声“魏姨娘”,说:“姨娘辛苦了。”

看到大姑娘,魏丹烟难免想起先太太,湿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