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羲和帝照常批阅银台送上来的各地奏折。
批阅了几本问安折子过后,眼前出现了一本折子吸引了羲和帝的目光。
这奏折下面明显还压有折子,两本折子仿佛连体婴一样紧紧靠在一起。
羲和帝拿起上面的折子打开,原来是派往永寿传旨的礼部主事元翰益的折子。
嗯,永寿是龙兴之地,闲散宗室尤其多,元翰益这次去一趟应该是有些事儿要回禀的。
羲和帝打开元翰益的折子看了起来。
一旁随侍的大太监郑顺眼见着皇上从不辨喜怒的面无表情,到渐渐的饶有兴味,尔后竟然挑眉拿起了原先压在这折子之下的另一明显更厚实的折子。
羲和帝饶有兴趣的将厚折子细细看完,忽而哈哈一笑:“可也,可也,想不到现如今宗室竟然也能出有此见地之辈,难得,难得。这个文章写的不错。”
真是难得,闲散宗室不事生产日久,一个个的就会要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读书的人都少之又少,好久没见到这么有想法的宗室子弟了。甚是不错。
圣上御极已久,早就神威难测了,少有如此喜怒形于色之时,郑顺连忙捧哏凑趣:“恭喜皇上又得一良才。”
羲和帝笑着摇摇头:“这裴逾明现如今也不过十来岁,年岁尚轻,日后如何还为未可知,说良才还太早了些。不过,以这小子现下年纪看,能写出此文也实属难得。”
郑顺目光微闪,看来这裴逾明写的文章还真是对了皇上的胃口了。
想想前些时候,忠顺伯府送的节礼,郑顺在旁不动声色的笑着奉承道:“宗室能出此人才,全赖皇上谆谆教导之功。话说,这裴逾明裴公子的名字老奴前儿个在翰林院那边仿似也听说过。”
羲和帝闻言果然十分有兴趣:“哦,你在翰林院也听说过裴逾明的名字?”
郑顺躬身禀道:“禀圣上,老奴前次去翰林院时,正恰逢遇到曹甫曹山长送信给翰林院王重锦王学士说些在外游历的趣事儿。里面正好提到了永寿的宗室裴逾明裴公子。”
“呵呵,当时老奴听到王学士说起曹山长初见裴逾明典故,可是把老奴乐坏了。呵呵。”
羲和帝被吊起了胃口:“什么典故?说来听听。”
郑顺笑着将裴逾明当日所做的《芍药》诗背完,羲和帝听得哭笑不得:“这也叫诗?这臭小子,看他文章不错,怎诗写的如此狗屁不通?”
郑顺笑着帮找补:“擅长写文不擅长写诗的人也是有的。许是老天爷见裴公子文章天赋太好了,为着长短相调计,特意让裴公子的诗赋差点儿意思。”
羲和帝好笑不已:“他这叫差点意思?他这是一窍不通。行了,你接着说,能让曹甫那倔头特意写信说的,想来裴逾明不光是诗作的太差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