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果然,还是女人能够理解女人!”

不过,也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够理解赢今歌的说法,还觉得她如此有违天和。

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相夫教子不是很正常的吗?

说那种话,导致我家男人都跟我发了好几次脾气,我就觉得公子设说的很对啊……

这些话,都传不到赢今歌的耳朵里,最近,正着手于忙碌东南部沿海郡县的发展。

阿父已经派人建立了晒盐的工坊,制盐量自然比盐矿的产量高出不少,也请了当地的黔首当盐民工人。

赢今歌则是安排她手下的管事前往会稽郡、薛郡两地进行建造工坊,收购海鱼、收购海带,腌制海鱼与海带的工坊。

沿海捕鱼方便,没有进入秦始皇建造盐场当工人的黔首们,又没有被赢今歌的工坊录取,便利用打鱼来卖钱。

赢今歌工坊所腌制出来的鱼与海带,均送往北方售卖。

如月氏、东胡与旧匈奴现在大秦占据之地,应该销售最好,还有西边的西域各国,有肉又有盐,还是海产品,多稀奇不是?

会稽郡、薛郡两地的黔首的确因为秦始皇和赢今歌的‘入驻’而好过了许多,一开始是先建造了晒盐场,录用了一批工人,差不多是在每家每户的挑选。

而且还不能有大奸大恶、犯过罪的人,黔首们冲着那高工价去的,听说,咸阳那边也就10枚秦半两一天而已,我们这里可是12枚秦半两一天!

那不得赶紧去的,生怕被人捡了便宜。

没被选上的黔首失望至极,可谁知道,华安公主派来的管事说,他们招收工人,同样也是12秦半两一天。

兴奋,我们比咸阳城的黔首过得还要好了???

事实上……咸阳城的工人也已经涨价了,而且,除了工钱外,每年还有年礼和年终奖,再加上平时公主高兴时下发的奖金……

咳咳,这些,他们心知肚明就好!

只知道,工钱为12枚秦半两一天,多干几天,都能买一石粮食了!必须去!选我选我!

修建工坊时雇佣了人,有专门收购鱼、虾、海带的工坊,又有专门腌制它们的工坊,还不止一家。

养猪场、养鸡鸭鹅的工坊也一并向他们郡县落成,肉食是消耗品,吃了就没了。

所以,根本无需嫌多,除此之外,鸭绒和鹅绒也收购起来,建造工坊,专门负责分类、清洗,绒毛用于制作羽绒服、鹅绒被等,较为坚硬的羽毛制作成羽毛笔……

此外,在郡与郡的大道上,修建了一条特地通往工坊的道路。

工价不低,大家不是当工人,就是去打鱼来卖。

确保一家一户最起码有一名工人,勉强维持生计,那负责带路的楚人,还挖到了在山上‘隐居’的小部落。

下山干活,工钱日结,还能去商铺里购买来自大秦的新奇玩意儿。

“听说了吗?上面打算给我们这里修建学堂,让孩子去读书,等读成出来,能当个小管事儿呢!”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我娘家的侄子的表兄,就在隔壁九江郡,离咱这儿不是很远的隔壁县城啊,读书优秀的,还能推举去咸阳呢!”

“啥?去咸阳?为什么?”

“这不是华安公主的学堂吗?能去咸阳学习几年,就能考咸阳学宫了,从咸阳学宫出来直接当官呢!”

“什么?还能当官?这,这,这,我家孩子怎么才能进学堂啊?有什么条件啊?”

“听说,要背熟那本什么《始皇语录》,可难着呢!就像前几年咱们背那秦律一样。”

一个个在互相传播,“诺,我亲戚家有个工人特别勤奋能干,都被奖励了本语录,哎哟,他家孩子就幸福了,指不定到时候一开学堂,就能考进去了。”

“可,这束脩我们也给不起啊!”愁眉苦脸,钱不够,供养不起呢!

“不用给钱的,都说是赏赐了!”

“什么?不用给钱?那不行,我家孩子也要考进去!什么语录来着?”

从长沙郡、九江郡到会稽郡、薛郡,都打算建立学堂。

赢今歌表示,“阿父,我们是有钱,但没那么多老师啊啊!”

“不难,你之前不是培育了不少学生吗?调过去就是了。”秦始皇很相

信赢今歌的能力,如果这点儿都做不好,还当什么秦二世?红火火了,自己还这么差劲。

他不甘心,带着媳妇儿就往北去,听说高达15枚秦半两一天,比咸阳的工人高出3枚秦半两一天。

那就是一斗粮食的距离,多干十天,自己就比咸阳的工人多一石的粮食!必须去!

跟媳妇儿两人一起干活,那就是30枚秦半两一天,怕什么匈奴,大秦都把他们给全歼灭了,还送去太原郡那边挖煤钻井去了。

来到后,确实比较寒冷,大家先是被雇佣起来,建造一排排的房屋作为员工宿舍!

粮食都是靠购买,也幸亏有工钱,说是前三个月日结。

紧接着,开始建造畜牧场的围栏,每天不是放羊(牛马)就是去割草回来喂他们。

后来,又开始修路,从他们这里到咸阳边境各郡,都忙碌得很,关键是钱多,有粮卖,能填饱肚子。

一座座的工坊和房屋被建造了起来,三个月后,说是在这边落户的话,分田地,还分配读书的名额,奖励种植草药的苗儿和方法,能让他们养家糊口。

听说,收购的价格不错,余发就跟自家媳妇儿商量了一番,“媳妇儿,我觉得,在这里生活,也不是很差。”

“工钱高,孩子如果能读书的话,将来当个小管事儿,或者有那么聪慧进入了咸阳学宫,我们家就真的有盼头了。”

“我也觉得不错,我们大秦不是还有很多士兵在北方吗?有他们保护,我们怕什么?”

“匈奴这块地,地方大,分配的田地够多,就我俩,要是迟点儿,听说分完就没了!”余发还是挺心动的,唯一就是寒冷了些。

大秦的新产粮食土豆,听说开春后,先发给他们这边耕种,还有大秦犁……

这些,他们以前都没呢!

“听你的,咱们把孩儿接过来吧,总放在老家,指不定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

除他们外,其他人也心动,要知道房屋是分配的,落户了才属于他们。

又是分房屋又是分田地,还要教他们种植草药,大秦商队包收购,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流民则兴奋多了,他们没田没地没房屋,就一二流子,甚至可以说是乞丐了,现在一来到,就分田地分房屋,必须落户!

等以后成了亲生了孩子,孩子去读书,还能当管事儿呢。

对未来的盼望,充满了希翼。

赢今歌也考量过匈奴之地能够做什么,种植粮食吧?那肯定干旱得很,土豆和小麦勉强能生长。

营生的话,种植草药就不错,沙棘(促进再生、护肤养肤、延缓衰老)、麻黄(疏散风寒、发汗透疹、利水消肿)、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止痛)、黄芪(补气、解毒排脓、利尿消肿)、肉苁蓉(益精血、补肾阳、通便润肠)2【草药和功效均引用于百度资料】

这些中草药特别有用,而且还比较适合在匈奴之地的环境生长。

至于匈奴的那些环境,风沙干旱,容易水土流失,又派了自己那一大波的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