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刘彻大为震惊:“父皇竟唤儿臣彘儿!”

刘启目含笑意:“朕觉得这个小名不错,有问题吗?”

刘彻觉得问题大了,他父皇好像疯了,说好的不想当猪爹呢?

【汉朝监察制的第二次大变化就是在光武帝时期发生的。在中央,刘秀将原本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改为主管土木工程的司空,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的权力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也就是仅次于丞相。】

【另外,司隶校尉曾经在西汉成帝时废除过,光武帝刘秀复置,这时候司隶校尉的权力比西汉还大,不仅主管监察中央百官,还领一州事务,是两千石高官,御史中丞也才一千石。所谓的“三独坐”是指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有专门的席位,那个专有名词叫“同并专席而坐”。】

[哇哦!司隶校尉好有钱!]

[原来司隶校尉这么大的权力不止是猪猪的锅啊!]

[我听说过这个“三独坐”!]

【加上司隶校尉辖区,东汉实际上是十三个州,比西汉少了一个州,州刺史权力扩大,东汉的刺史在西汉的基础上又增加地方选举劾奏之权。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科举,汉朝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没有人就没有国家,没有人才就治理不了国家,这意味着什么都不用多说。】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李斯在竹简上写下“察举制”和“科举制”,他敏锐的感觉到这两种制度比军功爵制更适合灭六国后的大秦。

汉,前130年(元光五年)。

刘彻捏着下巴:“去把东方朔叫来,问问他‘科举制’何解。”

魏,220年(黄初元年)。

天幕到来时,曹丕正和陈群商议九品中正制的落实工作,二人听到“科举制”相视一笑,闻所未闻的制度,只是不知是否适合当下。

【另外,东汉还有成熟的督邮制度,督邮是郡太守派遣巡察属性的佐吏,针对属县长吏、所部诸侯王国以及地方豪强,加强了郡对县的控制。】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冷哼一声,果真是汉承秦制,这所谓的督邮制度和大秦的都吏制度是如此相似。

【光武帝还调整了上计制度,西汉主计由丞相与御史负责,东汉光武帝时,计吏在向司徒、司空上计后还要在正旦朝贺大典上面奏皇帝,有一部分计吏还要转承刺史的奏事,汉明帝时计吏还要在朝贺后参加明堂祭祀和上陵礼。】

汉,前130年(元光五年)。

刘彻坐直身体,这小小计吏竟然可以参加明堂祭祀和上陵礼,可真不得了啊!

同时刘彻隐隐看出背后的危机,这谥号为“明”的子孙在位时,大汉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刘彻难免感到气闷,他大汉终究要灭亡吗?

【明堂诶,就是那个“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的明堂!明堂是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上陵礼则是皇帝率百官一起在先帝陵寝上举行的大规模祭祀仪式[2],可见汉明帝对这部分计吏有多看重。为什么呢?因为光武帝利用上计制度强化皇权、削弱三公职权,汉明帝萧规曹随有样学样罢了。】

东汉,公元41年(建武十七年)。

刘秀苦笑,自昭帝起皇权一落再落,王莽篡汉天下硝烟起,他登上皇位全靠地方豪族世家大族支持,去年才如愿立发妻为后。

阴丽华安抚地握住刘秀的手温声宽慰,却在刘秀看不到的角度露出讽刺的笑容。

汉,前193年(惠帝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