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口前方的灌木丛有一人高,算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平日里,淼淼喜欢带着两只小崽子,在灌木丛中钻来钻去,有什么蛇虫钻进来了,都被它们捉去吃了。
云溪打算在灌木丛的外围用竹子围一个篱笆,竹篱上缠一些荆棘,竹篱边缘,埋一些尖锐的木矛作为陷阱,防止野兽误入。
篱笆内的空间,就算是她们的院子了。
等到来年春天,她打算拔掉院子里的杂草、灌木,弄一些肥沃的土壤来,把那些能吃的野菜、浆果移植过来。
尤其是番薯和地莓。
番薯是她主要的碳水来源,地莓则是沧月最喜欢吃的野果。
等弄好院子,她用竹子编织鸡笼,在院子里养一些山鸡。
这些都是未来一两年的目标,当下,云溪最想要在洞口建一面挡风的土墙,以及夯一个烧火的泥炉。
洞腔外沿原本长有一些杂草,云溪一把火烧了之后,又额外铺了一层沙子,还捡了不少的鹅卵石,镶嵌在砂砾中。
没事的时候,她就赤脚走在鹅卵石上,美名其约足底按摩。
这个地方会形成山洞,岩石质地大概率比较疏松,如果在洞内架起篝火,会迅速增加岩石上方的温度,石头受热膨胀,云溪会有碎石脱落或崩塌的风险,因而就算洞穴内部很宽敞,她一般也不再洞内点火,只点一盏小小的松油,用来夜晚照明。
何况洞内并不
怎么通风,燃烧木材,会产生大量烟雾,洞内空间封闭,还容易一氧化碳中毒。
她们每次都在洞口的位置生火烤肉,夜晚为驱赶野兽,篝火一整夜都不能熄灭,燃烧至天亮。
但北风渐起,夜晚的时候,容易被大风吹灭。
虽有灌木丛遮挡,但俗话说的话,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云溪夜晚还时不时要起来看一眼,洞口的火有没有熄灭。
天冷下来时,淼淼喜欢带着孩子睡在篝火边,火若是灭了,它会进来,舔醒云溪,让云溪重新生起火来。
白天的时候,为了节省柴火,云溪就用烧过的木灰盖在燃烧着的木头上,盖上薄薄的一层,运气好的话,能保持七、八个小时不灭。
农村没有电的年代,用火柴生火的年代,就会这样保存火种。
她目前保存火种的方式有木蹄层孔菌、香蒲棒,后来发现,某些动物的粪便,也可以用来保存火种,就是味道不太好闻。
这些方式都不太方便随身携带,尤其是出门一整天的时候,香蒲棒无法密封保存,只能拿在手中,燃烧得速度也很快。
发现竹林后,云溪第一件事,是砍几截回来储水煮水喝;第二件事,就是想方设法做出一个火折子。
用竹筒盖住整个香蒲棒,能够减缓燃烧速度,也方便随身携带。
做火折子需要用到两个长短不一、直径两三厘米左右的竹筒,削尖其中一个竹筒的一头,另一个竹筒需要开一个进气孔,进去些许氧气。
开孔这样的精细活,需要用到军刀。
开完孔,点燃的香蒲棒塞进竹筒中,盖上盖子,约莫可以燃烧6小时以上。
云溪捡了些一捏就碎的腐木,腐木都是十分干枯的树枝,稍微用力一搓就成了木屑,平时也是很好的引燃材料。
搓成木屑的腐木,加上碾成碎屑的木炭,浇上煮融的松脂,用木棍搅拌搅拌,得到一团乌漆墨黑的东西,她揉成长条状,还能闻到一股松香。
晾晒干之后,再塞进一个更长更大的竹筒中,这样做出来的火折子,能够燃烧的时间就更久。
云溪测试了一下,大概能烧一天。
她一口气做了十多个,储存起来备用。
改进了火种储存的技术,云溪着手制作泥炉。
她先编了两个撮箕,用来搬运土壤。
野外有各种土壤,手感粗糙,含有细小颗粒的是沙砾土,透水性好,可以种一些耐旱的植物。
手感细腻,颗粒很少,粘性比较强,保水性好是黏土,这种土透水性比较差,不太容易种活庄稼,但能够用来烧制陶器。
去年,云溪用砂砾土和黄土烧过陶器,要么在太阳晒干后开裂了,要么烧制成功后,不耐高温,火一烤就开裂了,直到今年,她才在这座小岛上,找到适合烧陶的黏土。
小泥炉捏成型后,放置到一旁晾晒。
云溪继续搬运土壤到山洞口,准备制作土墙。
她挖河道翻上来的泥土,没有肥力,下过雨后,天气晴朗,泥土晒得硬得和石头一样。
她打算搬运这些泥土过来夯土墙,顺便还能拓宽一下河道,一举两得。
到了河边,她坐在地上,用削尖的木棍,戳挖土质松软的地方,然后用撮箕运回山洞口。
沧月见云溪每天都在玩泥土,而自己每天风风火火,采摘野果,晾晒果干,还要负责狩猎和剥动物皮,累得晚上一吃饱就想睡大觉。
她觉得不太公平,又不知道如何用人类语言表达不公平的意思,只好每天出门时,都在云溪身边,咕噜个一连串,才慢吞吞背上草篓出门。
到了夜晚睡觉前,云溪惯例给沧月讲一些童话故事,顺便打探打探沧月从前的经历,还试图教会她一个成语:能者多劳。
“这个成语的意思呢,就是能力强的人,承担更多的活;就像你比我擅长捕猎,比我擅长采摘高处的果实,那你就多去做这些活。我呢,我擅长烹饪和制作,我能够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舒服,我就多做这些活。我们呢,就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家变得更好。”
沧月大概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她闭上了眼睛,假装听不懂,假装困了要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