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泓皓本身肯定也是想去的,皇家的藏书不是他们这等平头百姓可以接触到的。但是顾思榆反对的如此激烈,不惜跟父亲对着干也不让自己去,他又不好直接表态了。
“太子每日不光要学习满文还要学习汉文,光是汉文师傅就有两位。其主讲太傅乃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张大人。你不是也听过张大人的事迹了吗,他为人谦逊有礼,从不与人有口舌之争。真乃谦谦君子是也。”
“外加之,只有才学品德兼优的臣子才可在南书房行走。张大人深受皇上器重,身兼多职,还被任命为太子太傅。由此可见,太子在皇上心中的分量是无人可比的。”
“所以太子深受皇上喜爱,跟我兄长给太子做伴读有什么关系吗?”顾思榆不想否认,康熙帝最喜欢的皇子是胤礽这个事实,因为她所得知的历史里胤礽被两次废除过太子之位。
但是再喜欢又能怎么样,帝王之爱,焉有长久可言?
皇上即便是再喜欢一个儿子,儿子也终归只是他的臣子。一但威胁到他的地位,他的皇权,最终都将被他舍弃。
而顾思榆对于皇太子胤礽最为印象深刻的,怕不是她从哪里看到的一句不知真伪的话。
就是胤礽对着康熙说的那一句,“天下岂有三十年的太子?”
所有的野心,所有的委屈,全都在这句话里了。
“得太子青睐,就等同于将来的仕途平步青云。这个机会对你兄长来说,就是最好的青云梯。太子伴读一职,是他飞黄腾达的垫脚石。”其实顾清辉所谓的征询顾泓皓的想法,也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为了他今后的仕途可以走的顺畅,他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忤逆皇上的意思的。
哪怕顾泓皓不愿意,但是谁让他是顾清辉的儿子。既然享受了自己这个父亲所带给他的一切安稳的日子,就也要为这个大家族做出一点牺牲。
他与自家兄长同朝为官,还不是要互相扶持,彼此提醒。在皇上身边当差,一言一行,必谨慎言之。他们每天还不是生怕自己会说错话,做错事,惹得天子震怒。
“张英大人曾说过,与人相处,则宽大为怀,多方忍让,多投注心,力学读书学问之上,以增进内圣外王工夫。”
顾思榆没想过她与顾清辉讨论了半天皇太子胤礽和康熙帝,却没敌过一个臣子张英。果然,能让书呆子共情的只有读书还有学问,而不是皇权富贵。
“张英大人现在是太子太傅,但不可能一直是太子的先生的。兄长,你可不能为了张大人勉强自己入深宫。”顾思榆真想告诉他们,不久的将来,张英即将回乡为父亲守孝三年。顾泓皓即便此刻入宫,张英也当不了他多久的老师。
因为有了张英的加持,顾泓皓已经做好了决定,“思榆,我想去,我想跟着张大人学习四书五经。他是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我也想成为像他这样的读书人。”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张英教育出来的儿子是将来的中枢名臣,辅佐过三位帝王,仕途直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加之张英张廷玉父子分别一个活到了古稀之年,一个是耄耋之年。
对顾思榆来说,他们两个就是长寿老人啊。
而长寿就是顾思榆此生的追求。
顾泓皓若能同张英亦或者是张廷玉在养生方面,请教一二,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