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上,父亲给了她很多底气。
裴少淮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笑道:“想通了就好。”
略犹豫了一下,又道:“听你哥说,前几日姓梅那小子从太学离职,重新回到了翰林院?”
梅昀祈与裴正观是同年进士及第,当年他高中探花入翰林,在拜访裴府时,对敢作敢为有才气的小风一见倾心,遂上折子自辞,自愿到太学里任教。
这一眨眼都过去十年了。
“他终于回到自己的正途上了。”裴云辞松了口气,没有失落与遗憾,只是平静的语气道,“前些日他来敢为书院,女儿都同他说明白了,希望他不要再耽误自己。”
裴云辞早就想通,做了决定。
“还是那番话,女儿心里装着其他志向,不想身后有牵绊、顾虑。”
“你想清楚就好。”裴少淮道,“人非车,并无既定的辙子。”
……
……
纪录片继续播放着,旁白道:“昌隆三十九年,裴首辅辞世,裴云辞承袭了父亲文清侯的爵位,成为了大庆第一位女侯,举国瞩目。不管是翰林院掌史官笔下的正史,还是稗官野史里记载的轶闻,都证实了这一事件。”
“裴首辅为何不顾朝廷礼法将爵位传给女儿,被誉为‘万院山长’的裴正观为何甘居景川伯,彼时的裴府又是如何实现这一传袭,拿到朝廷刻章的铁券丹书?前人已逝,他们的想法无从考证,但今日我们可以从裴首辅留给女儿的书信里窥得一二。”
“崖上书房编号21的书信中,裴首辅晚年时书法依旧劲道,他写道‘若视爵位为名节,而非富贵,则其传世甚于传子传孙’,可见裴首辅认为,女儿承袭他的爵位可以是传世之举,而传统的父位子承,更多的是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沿袭,非他所愿。”
“父亲的意愿只是裴云辞能够继承爵位的原因之一,在皇权之下,尤其彼时在位的昌隆帝颇有手腕、极善驭官御权。”
“透过崖上书房里的书稿、书信,史学家们认为,裴云辞能够成为大庆第一女侯,更多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她一世未婚无儿无女,投身于女子教育事业,截止到父亲逝世这一年,裴云辞带领敢为书院的学生们,已编著了三十余本涵盖经义、农学、工学、商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这里面有启蒙思想的高谈,也有立足女子生产生存技艺的手册,甚至绘制了精美的图册教习妇人们使用新式机具。”
画面转到苏杭一带,戏院里,观众们正听得入神。
旁白继续:“在苏杭的一出昆剧中,就有这么一句台词,‘裴山长高义,天下女子谁人不知裴山长?’足以见得裴云辞彼时的地位。”
“昌隆帝同意裴云辞承爵,未必是心甘情愿,但裴云辞在民间的地位,身为女子之楷模,倒逼着朝廷做出让步。”
“昌隆四十五年,朝廷试行女子科考,户籍地为北直隶的女学子们首次拿到了进士科的入场券,但她们的卷子是单独出题,与士子们的试卷分开批改。那一年,文清侯已七十六岁。”
“此后,女子科考便如雨后春笋般,傲然成竹,古来文人骚客独爱的翠篁竹林,再不只属于男子。”
“永明二年,南直隶李遇晴会试被点为第五名,在殿试中写下一篇《格物算学论》高中状元,成为大庆第一位女状元。”
“八十八岁的文清侯欢喜不已,在写给逝去多年的父亲的信件中,她写道‘父亲你可知自己输了一回?女儿幼时,父亲曾道,有些事等到小风老了,头发白了,也未必能成……而今日事情成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成就始终只能是一个标符,但更多的标符出现,则可以写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