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这老皇帝没想到的是就在这封诏书颁发的三日之前,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至于自己这个父皇,则被遥尊为太上皇。
这其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草台班子,但于天下而言,却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因为灵武是当时的战略重心,而太子李享出现于此并在此登基,则代表着李唐皇室并没有抛下这个天下,没有抛下大唐。
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
李隆基或许尚且还放不下权势,还不愿意做一个退居二线的上皇,但从他一边欺骗臣民,一边则弃长安而逃那一日开始,他便已经威望扫地,不再具备那振臂高呼的可能。
更不必说,这老皇帝已经没有了这个心气。
但同样是从李隆基弃长安而逃的那一日开始,如果李唐皇室之中再没有人站出来,那么接下来这个天下之所面临的或许便会是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李唐亦将会成为一个西南小朝廷,巴蜀小政权。
好在有人站了出来。
不管是否有私心,李享这个在李隆基的默许与推动之下,被李林甫欺负,被安禄山欺负,被杨国忠欺负的悲催太子于灵武登基确实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郭子仪、李光弼闻讯而来,想要收复长安的大臣与百姓们闻讯而来,整个平叛队伍,亦开始变得有模有样。
但由于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远在蜀地的李隆基直到这年的八月份方才受到讯息,知道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闻讯,这个浸淫权术大半辈子,一直害怕步李唐皇室父慈子孝老路的帝王一阵恍惚。
或许是一瞬间,或许是思绪当中的天翻地覆漫长而久远的一生。
在回首那诸多种种过往之后李隆基终是打破沉默,维持着身为帝王与上皇的体面对着身边的大臣开口。
“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我的儿子顺应天命,我又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是真的老了,丧失了锐气丧失了心气,但同样的,亦开始变得更加的贪生,更加的想要体面。
于是在此关头,在此大唐王朝的艰难时期,被先斩后奏被尊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并没有再执着于同李亭争权。
“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不仅认领了这个太上皇,还叫在外领兵的儿子们都去皇帝那报道,表示出自己移交权力不再理事的决心。
甚至于叫自己的宰相班子都去到唐肃宗那边,顺便把传国玉玺给儿子带去。
这个不愿意放弃手中权力的帝王,终是以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将手中的权力放下。而这,恰恰是李隆基这位曾经创造了伟大功业又将大唐带入到深渊的帝王,为大唐做下的最后贡献。
避免了皇帝与上皇之间的斗法,使李享能够专心应付剿灭叛军,而不是陷入到争权夺利之中。
虽然这同样是不得已而为之。
毕竟但凡是有可能,李隆基这位大权在握了大半辈子的帝王,又如何会愿意放下手中权力,真的乐意于退居二线,做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上皇?
当太子李亨于灵武登基的消息传到耳边,李隆基便比谁都清楚,单凭李亨一人
的力量做不到如此。
如果自己不想体面,那么总归会有人帮自己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