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49章

于是最终,哥舒翰只能够抚膺恸哭,引兵出关。

一路大哭着带着大军出了潼关。

然后哥舒翰所率领的十八万大军果不其然,落入到叛军所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几乎全军覆没。最终逃回潼关的,仅仅只有八千人。

自此,关中门户大开,局势彻底倒向安禄山那方。

原本可以在短期之内可以被平定的战争,则被转变成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对此,如果安禄山可以再见到李隆基的话,那么绝对是要同李隆基这便宜老子说上一声谢谢。

毕竟出城作战和守城战可不一样。

这就好像后世常有人拿赵宋王朝战争的胜率碰瓷李唐,认为李唐王朝不过尔尔,赵宋王朝胜率明明很高军事力量很强堪称铁血大宋有没有!

但一个是龟缩不出被迫守城,一个是对外作战四处征战,那能一样?

赵宋要是真的军事力量强大至于被打得偏安一隅?

事实上如果哥舒翰坚守不出的话频军还真没办法,更不可能绕过潼关跑去长安。但现在……只能说感谢皇帝陛下的骚操作。

潼关告破,继东都洛

阳失守之后,西都长安同样暴露在叛军的铁骑之下。

天宝十五年六月,就在哥舒翰兵败,潼关落入叛军之手的第二天,李隆基于兴庆宫中召见杨国忠。

杨国忠揣摩上意,提出"幸蜀之策",得到李隆基首肯。

第三日,朝堂之上,杨国忠正式向百官通报潼关失守的败讯。

百官:……

啊这,怎么就这样了呢?

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平叛形势还是一片大好。怎么就,忽然变成这样了呢?

于是上首,李隆基不自在的轻咳一声。而杨国忠闻弦歌而知雅意,词问在座诸君,可是有何对策?

百官唯唯不对。

但就在杨国忠想要顺势提出圣驾幸蜀,暂避风头之时,曾经跟随过哥舒翰的高适站了出来。

天宝六年,在睢阳送别董大时高适曾挥墨泼毫,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

但可惜苦雨飘零半生,纵使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直到九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荣耀不再,高适这个名字在这天下间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

然后就在这一刻,在这满殿的朝臣面前,高适这个并不起眼的监察御史站了出来。

陛下,民心犹未失,长安不可弃。当务之急,是立即动员起来,死守长安。

只要陛下振臂一呼挡住几日,那么各地的唐军反应过来,那么叛军自然会被击破。

如果此刻坐在这龙椅之上的是昔日的太宗文皇帝,那么甚至不需要高适提出,李世民自会有同叛军一战的勇气。

如果此刻坐在龙椅之上的是曾经的、二十几岁的三郎,那么做为太宗皇帝的血脉,李隆基亦不乏拼死一搏的血性。

但很可惜,三郎已经老了,更不是曾经的三郎。

于是高台龙椅之上,李隆基眉眼垂下,不发一言,不曾对此发表出任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