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的事情,难道是由你张九龄说了算不成?
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忍耐显然已经接近极限。
而李林甫则揣摩上意,进一步加深自己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和重量。
“天子用人,何有不可!”
用什么人、怎么用人是陛下您的权力,只要有才干就好,又何必拘泥于那些条条框框?
然后就在这一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为认为牛仙客才能平庸不足以担当宰相一职,被李隆基抓住乱讲吉凶的错漏,当堂杖责,后又贬到偏远地方为言。一番折腾之下,走到半路便伤重而死。
李林甫趁机进言,道是周子谅是经由张九龄之所举荐,做为举荐者,张九龄应当同样被追究责任。
于是李隆基沉默片刻之后,点头同意了李林甫的提议。
还是在这一年,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去荆州,彻底离开长安。
此去,再无归期。于张九龄而言,长安便只能够再出现在梦里。
但或许是距离产生美,或许是午夜梦回之际,这放出了心中恶兽的帝王,终究是有那么几分心虚气短,故而迫切的想要证明些什么。
“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在张九龄离开中枢之后,每当有人想要向李隆基举荐人才之时,这位帝王总要问上这么一句。
但三郎啊三郎,你看看李林甫,看看杨国忠,看看张九龄之后你之所采用的这些人。摸着你那仅剩的良心说上一句,直言进谏的张九龄难道不是你逼走的吗?
口蜜腹剑蛇鼠两端,那些聚集在你身边的人,又如何能够同昔日的
张九龄相提并论?
哦不,这天下间的人才、能臣、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只是三郎你已经容不下他们的存在了,不是吗?
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自此之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明哲保身为家族、为个人计,不敢再对皇帝说真话。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写下这诗句的王维真的是因为到了晚年,所以特别喜好安静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再关心吗?
不过是心灰意冷,对朝政感到失望,眼见得张九龄这样的名臣贤相居然被贬而李林甫这样的口蜜腹剑之辈上位,朝中再无直言敢谏之辈,无能为力之余,不由得生出归隐山林之意。
帝王并非是圣人,亦非是完人。但张九龄等尚在之时,每当李隆基有何决策失误之处,这些人便会据理力争,事无大小俱皆进谏。但等到李林甫这些人上位,媚上固宠打压政敌,朝堂之上又何以言清明?
于是接下来之可以看到的,便是开元二十五年,在张九龄离开长安之后,李隆基对说话又好听,又撞长于揣摩自己心思的李林甫愈发宠信。而李林甫为了蒙蔽皇帝的耳目,曾召集谏官,而后对他们开口道:
“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
圣明天子在上,群臣们顺从圣意聆听陛下的教诲都来不及,又有什么是需要进谏的呢?
李林甫继而一指那些充做仪仗的骏马微笑,开口发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