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一颗小行星的难度有多高?
要说难,难到没谱。
从技术上看,不管是从前方牵引还是后方推进,只要去动小行星,都会干扰到其质量重心的运动,如果对质量重心的计算稍微出现偏差,不飞出太阳系都算好的,别说牵引到目标轨道目标地点了。
说容易,也的确容易,因为原理十分简单。
随便弄个钩子把小行星固定住,开推力,就能改变其运转轨道,如果本来小行星就是擦过土球,改变所需的推力不会很大。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比如说几百年,那还有更简单的。牵引机与小行星之间甚至不需要物理连接,只要牵引机有一定重量,依靠两者间的万有引力,就能缓慢的改变运动轨道。
小行星大多数都属于两个类型,铁质和冰质。
铁质小行星含铁比例超过七成,少数能达到八成以上,适合建筑。莫以为铁在太空里没用,只是每公斤材料上天都意味着背后一大叠票子,铁的比重明显过大了,所以不太用在航天上,但是如果能从太空里以合适的代价得到,它仍然可以作为最常用的材料。
冰质的一般是从彗星上分离或柯伊伯带被其他天体撞出常规轨道的,适合做燃料,至于生活用,要看其受宇宙射线和放射物影响的情况。土球现有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净化其中的放射物,不过应急的话,可以多耗费电力,严格控制好温度多蒸馏几道,也不是不能喝,但要准备好太空医疗体系再说。
不论什么类型的小行星,都能对新型太空站的建设或补给带来巨大的帮助,开发起来,也比在月球再建设一套产业链要容易许多。
综合讨论之后,c国决定试一试。
这种事仅靠c国一己之力还不够,f国表示可以在对外保密的前提下,协调全球观测机构帮帮忙,当然,要钱。
f国在土球上的影响力没有扩展到全球,不过f国奇妙的国家气质,让她人缘很好,给钱的话,不会有人拒绝她,例子就是她会背着别人跟c国好。c国就做不到,因为以a国为首的战略敌对关系,很多事情出钱都办不到。
借助f国的关系网,小行星抓捕项目启动了一次全球天文搜索。
这样的项目曾经在a国研究机构的主导下,有几次相关的全球合作,所以这回f国出钱,大家轻车熟路。
几天的时间里,c国就从大量的反馈数据里,找到了备选目标。
总共三颗。
一号直径是十二米,长度略大于直径,总质量估算一万三千吨出头,优点是它的轨迹最贴近低轨道,借助霍曼转移动作(在近地点前后全力反推),有抓捕的可能性,不过重量太大,航天体系没有把握在它进入近地点之前在轨道上储备足够的燃料。
二号备选的直径更小,直径只有七米,由多个高海拔天文台反复确认过数据,光谱分析其岩质成分略高(密度较低),很可能是首次掠过土球。其预估重量仅有一千五百吨,缺陷是近地点高度超过了两千公里。
三号最大,超过两万吨,不过也有一点优势,它是一颗几十年前就被土球与月球系统捕捉到的小行星,现在轨道速度趋于稳定,使用霍曼转移机动,改变成近圆轨道,实际能量耗费不会比一号多。但是因为太重了,后期降低轨道仍然需要巨大的耗费。
c国讨论后决定对二号实施抓捕,不能好高骛远,起码先把捕捉能力验证了。
f国和r国表示可以各自支持一具火箭,他们倒是也想大方点,以后可以在天上多占点话语权,但奈何国力有限,动员力也远远比不上c国,只能意思意思。
由于对接经验丰富,本次也是把载荷发到近地轨道去对接成捕捉器。
捕捉器分为三个部分,本体、燃料罐、额外推进器,其中只有本体是用r国的火箭一次到位的,其他东西都在轨道上拼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