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星碎参上(下)

如此两个回合后,变成轰炸机在上方追着下面的星碎跑。

轰炸机的速度比星碎快,当水平距离缩短到一定程度,就达到了投弹标准。

投弹速度很慢,每三十秒才投一颗,计算此时轰炸机速度后,投弹落点之间水平间距约五公里。

使用的是不具备激光制导能力的常规核炸弹,每颗炸弹的起爆预定高度不同,起爆间隔比投弹间隔更短,有的会同时爆炸。

确认炸弹下落正常,且星碎的移动没有出现突然的大幅度变化,所有飞机回到正常飞行姿态,调整相互距离、相对速度,再次确认航向、码表,闭眼,准备迎接冲击波。

核爆的白光能够穿透实体,平时对太阳光作用都有限的眼皮,用处不大,但也能让大家更安心一点。

其实大兵们远不知道后方的专家团在几个小时里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第一次白光透过眼皮闪过之后,预计的冲击波并未来临!

科学点解释,这叫波的干涉。

意思是两个同时发生的冲击波,在一部分角度,作用会互相抵消。

实际上大气本身就不太均匀,这种冲击波抵消作用不会太精确,但因为飞行编队的位置本来就比较高,稍微削弱以后,加上点运气,就没对爆炸直线距离二十公里外的编队产生影响。

不过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很快,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白光接连闪过。

战机编队还是迎来了冲击波,但非常弱,因为第一爆的能量,已经让爆炸区变成超低压地区,只剩不多空气粒子参与后续的冲击波传导。

四连闪后,编队继续飞了一分钟,战机编队散开,重新定位星碎。

当星碎从火球旁的水汽云里钻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报告了其位置、移动方向,预警机将坐标数据手动录入,传回后方。

这次的坐标、移动方向汇报频率很高,六架战机,每个驾驶员每三十秒要报告一次。

……嗯,就是人工强行模拟武器雷达效果。

效率不太够,但问题不大。

马拉海峡的核潜艇再次发射核弹,这回使用弹道导弹,十二枚。

弹道导弹的速度很快,不到三百公里的距离,除了上升阶段需要浪费两百多秒,剩下的距离加起来只要一分多钟!

结果不错,完全没有制导能力的旧式导弹,两发用火球直接命中星碎——这部分是调整了拍照模式的间谍卫星记录到的。

现场的编队可不敢看火球。

而在战机们专注于报坐标时,轰炸机已经把高度提高到两万两千米,这是投下一部分炸弹、并烧掉足够燃油后的安全高度。

星碎还没从弹道导弹火球中跑出来,轰炸机已经在火球的侧上方开始新一轮投弹。

结果星碎刚刚从火球里出来,还没怎么动弹,又是两颗核弹在它左右爆炸,左边那颗刚好用火球把它罩了进去。

这个投弹计划是怎么做的呢?